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三赴红色阵地 解码抗战精神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7月2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学星光逐火红色实践团队先后走进界首市老年大学、阜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及当地商业街、社区广场,通过专访参战老兵、参观红色场馆、开展街头调研等形式,系统开展红色精神传承实践活动。团队旨在以“实地走访+史料挖掘+民众对话”的立体调研模式,追溯抗战历史脉络,收集口述史料,推动青年群体对革命精神的认知从理论走向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聆听老兵代建礼的战场往事,在烈士纪念馆感悟文物背后的抗争精神,通过街头访谈记录民间记忆中的抗战印记,以多元视角构建起对抗战历史的鲜活认知,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力量。
专访老兵:战火记忆里的精神传承
7月2日下午,团队在界首市老年大学专访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红色宣讲团成员代建礼。这位身兼参战老兵、界首关工委“五老”成员的老人,用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比划着还原战场瞬间。他展示了办公桌抽屉里泛黄的群众代办事项笔记:“退役后在基层岗位,我总想着为百姓多做一点事。”退休后他投身公益,谈及青年责任时,老人眼眶湿润:“孩子们要记住历史,现在的好日子是先烈用命换的,得为国家好好奋斗。”团队成员用影像记录下这一幕:“老人讲述时手一直颤抖,那种未加修饰的情感让我突然明白,红色精神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着的传承。”

图为代建礼战士正在讲述过往战场经历。田泽坤摄
馆内沉思:文物背后的抗争史诗
团队在7月4日下午走进阜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色抗日主题实践活动。踏入纪念馆,展示柜内陈列的抗日文物引人注目:表面斑驳的勋章、系着褪色红绸的冲锋号、纸张泛黄的手稿,无声诉说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在史料展区,丰富的图文资料与历史档案,清晰呈现了抗日战斗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果。在烈士碑廊,团队成员驻足良久:“碑上很多烈士只有二十多岁,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可生命永远停在了战场。”史料展区的图文档案清晰呈现抗日历程,实践活动尾声,团队在革命英雄群雕前合影留念。团队成员无不感慨战士们高举旗帜、冲锋向前的姿态,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英勇无畏、为理想奋斗的精神风貌。此次参观,让团队成员在历史实物与场景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图为团队成员们驻足凝视过往史事。田泽坤摄
拾忆:市井巷陌中的历史回响
街头团队采用开放式访谈形式,围绕抗日战争主题,7月5日上午在当地商业街、社区广场及传统商铺开展调研,以随机采访过往行人、走进老字号门店与店主及居民交流的形式,系统采集民间记忆。受访者讲述了祖辈流传的抗战故事和家乡经历战火的历史片段,包括日军空袭场景、村民支援前线等内容,这些口述历史以朴实语言勾勒出抗战时期生活图景,从退休教师讲述的地下交通站故事到社区老人回忆的抗战物资运输经历,每一段讲述都成为历史注脚。调研结束后,团队系统整理访谈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年代的珍贵。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采访社区居民。田泽坤摄
7月2日至5日的实践中,团队成员的认知经历了具象化转变。据团队成员的影像日志记载,在专访代建礼老兵时,老人颤抖着展示泛黄的群众代办笔记:"这些年总想着为百姓多做一点",此刻队员们首次意识到红色精神并非抽象概念。阜阳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团队成员在烈士碑廊驻足后记录:“碑上23岁烈士的姓名旁,刻着‘未留下照片’,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生命的重量。”街头调研时老字号店主提及祖辈经历的日军空袭场景,社区老人讲述了当年村民支援前线的往事。团队成员在调研记录中写道:“当受访者用方言描述战时生活细节时,那些书本上的历史突然有了真实的质感。”这些带着生活褶皱的讲述,让团队成员们第一次发现:红色精神的传承,或许就藏在普通人用一生守护的记忆碎片里。(通讯员:黄雨蒙)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英雄群雕前的合影。田泽坤摄
作者:黄雨蒙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深耕乡土探实情 资助调研筑梦行
  • 深耕乡土探实情 资助调研筑梦行
  • 为深入学习贯彻资助政策育人成效的精神,胡杨筑梦宣策团于7月1日至7月7日在阿拉尔各社区以实地调研、采集、宣讲三维联动,推动国家资助
  • 07-08
  • 胡杨精神砺志 资助暖流润心
  • 胡杨精神砺志 资助暖流润心
  • 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广知晓的部署,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杨筑梦宣策团于7月1日-7月7日在阿拉尔各社区开展“三下
  • 07-08
  • 倾听民情心声,播撒红色种子——湖南一师“数映红途” 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调研与宣讲活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