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文明的传承。7月1日,跟随上次的脚步,团队继续了丰富多彩的界首非遗文化探索之旅,这次成员深度感受界首彩陶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他们穿梭于界首彩陶馆、界首博物馆与文化活动中心之间,在传承人悉心指引下,触摸彩陶历史纹理,体验剪纸艺术魅力,还成功搭建起高校美育实践新平台,用行动奏响了一曲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乐章。
观展对话实践并行,深度体验彩陶魅力 当日上午,团队走进界首彩陶馆,在传承人邢淑芹老师的引领下,开启了彩陶文化的沉浸式参观体验。在馆内,团队首先观赏到邢老师从民间精心收集的民用陶器,陶盆、陶罐、陶制鼓风机、酿酒陶具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生活的气息。

图为刑淑芹老师在为调研团队成员讲解陶器的故事。李心妍 摄
随后,邢淑芹老师带领团队参观了“王京胜非遗工作室”和“闫玉敏非遗工作室”,水月观音、十二乐俑、青春、江淮母亲等大师的代表性作品令人赞叹不已。邢老师详细讲述了两位大师创作过程中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界首彩陶的深厚情结。作为闫玉敏老师的关门弟子,邢淑芹老师深受其影响,不断推动彩陶产业创新发展。在中原十三窑展览馆,团队看到了邢老师众多别具一格的作品,无论是器形还是色彩都有全新突破。此外,邢老师还研发出诸多彩陶文创产品,让古老的彩陶文化与时俱进。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就界首彩陶的传承发展以及青年人如何参与传承保护等问题,与邢老师展开深入访谈。

图为卢老师在进行拉坯和修坯工艺的制作。李心妍 摄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在邢老师工作室,跟随卢老师学习拉坯、修坯、刻画等彩陶制作工艺,亲身体验界首彩陶的制作过程,并将“薪火计划”会徽设计刻制在彩陶之上,赋予作品特殊意义。
回溯千年脉络底蕴,感悟彩陶文化传承 下午,团队来到界首博物馆,在桂老师的讲解下,参观了馆内的彩陶展览馆,深入了解界首彩陶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古老文物到现代文创,界首彩陶的器形演变、纹饰创新、工艺精进,无不彰显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界首彩陶纹饰博采众长,融合了剪纸、书画、雕塑等艺术手法,从宋代的花鸟鱼虫、清代的小说人物,到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再到与敦煌文化修复的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

图为桂老师在为调研团队成员讲解彩陶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李心妍 摄
拓展非遗体验维度,构建文化传承平台 随后,团队前往界首市文化活动中心,参观文化馆内的界首彩陶展览,并在界首剪纸传承人刘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界首剪纸这一非遗技艺。最后,团队与界首市文化馆馆长对接,成功举行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
此次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观、体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界首彩陶等非遗文化,不仅加深了成员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薪火计划”会徽与彩陶制作相结合,以新颖的形式展现了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安徽理工大学美育实践基地的挂牌,标志着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在非遗文化传承领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未来,双方将依托该基地,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课程、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同时也为高校美育教育开辟新的路径,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双赢局面。
通讯员 刘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