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团队调研界首彩陶: 青年视角探非遗传承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非遗文化调研团一行前往界首市田营镇,深入韩楼村、计窑村等地开展界首彩陶文化调研,以青年视角挖掘非遗传承现状,探寻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发展路径。这支由该校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团队,聚焦当地居民、从业者、政府及学校等多元群体,在走访中勾勒出界首彩陶从兴盛到式微的产业变迁,也见证了非遗保护与青年力量碰撞出的新可能。

  田野调查:从“家家制陶”到“窑火渐微”的现实图景

  当日上午,团队抵达田营镇——这片被称为“中原十三窑”所在地的土地,曾是界首彩陶的发源地与传承核心区。在韩楼村安置住宿后,当日下午,成员们以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调研显示,20年前当地几乎家家户户从事制陶相关产业,日用陶盆陶罐等制品曾是主要生计来源,区域内分布着多家彩陶厂。“20年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做陶盆陶罐,窑厂烟囱整天冒黑烟。”韩楼村老村民韩奶奶指着村口空地回忆,“那时候,陶器是家家户户的生计,大到粮缸,小到油壶,全靠手工捏制。”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倾听当地村民讲述当地彩陶发展历史。李心妍摄
  然而,新兴工业制品的冲击成为产业转折的关键。在调研中,村民指出:“现在做陶器太‘吃力’了。拉坯、烧制要十多道工序,一个陶盆卖几十块,抵不上半天工钱。”调研发现,界首彩陶因工艺繁琐、人力成本高、利润空间有限等因素,逐渐退出当地产业视野。如今田营镇仅存零星家庭作坊,年轻劳动力多选择外出务工,传统制陶技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困境。
  
  在计窑村,团队走访了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十三窑老窑址。其是目前唯一保存较完好的老窑址。现场可见,窑址因年久失修被杂草覆盖,仅存文保立牌与铁皮围栏,整体处于无人常态化管理的状态,历史遗存的保护现状引发关注。虽无法进入窑址,但团队成员用镜头记录了该窑址外部的每处细节。与此同时,其他成员采访了附近的居民,了解老窑址曾经的辉煌过往以及如今的管理状况。“以前这里可热闹了,窑火日夜不熄,现在却成了这幅模样。”一位在老窑址旁居住多年的老人感慨道,话语中满是惋惜。团队成员认真倾听,实时记录,为调研分析做积累。
  
  图为计窑村十三窑老窑址外观。田泽坤摄

  破局之路:政策护航与青年力量的双向奔赴

  调研中,团队也捕捉到非遗保护的积极信号。界首市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内,彩陶工艺专业的学生正在练习拉坯,教室墙上挂满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照片。“我们与当地匠人合作开课,希望培养‘能设计、会手艺’的新匠人。”该校工艺美术系主任介绍,政府近年来持续推动非遗宣传讲座、技艺培训进乡村,还在田营镇设立非遗展示中心,试图让彩陶从“实用器”向“艺术品”转型。
  
  “年轻人懂网络,能把老手艺拍出‘新鲜感’。”在计窑村经营陶艺体验店的90后店主坦言,他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彩陶制作过程,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团队也在旁观摩了彩陶手艺人制作彩陶的全过程。团队成员表示,他们计划将通过制作纪录片、发起创意设计赛等方式,借助新媒体传播扩大界首彩陶的影响力。
  
  图为彩陶手艺人制作彩陶的过程中。田泽坤摄

  青年担当:非遗传承中的“双向赋能”

  “这些学生拍摄记录窑址,四处走访调研收集情况,真是有心了。”韩楼村村支书看着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连连点赞。在他看来,大学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调研视角,更让村民意识到彩陶的文化价值。而对团队成员而言,这场调研亦是认知的重塑。“当听到老匠人说‘怕手艺烂在手里’时,我们感受到自己做的事更加有了意义。”团队负责人说,他们计划将调研数据整理成报告,递交给当地文旅部门,为非遗保护提供青年方案。
  
  夕阳下,团队成员再次走过老窑址,铁皮围栏在风中发出轻响。这片承载着千年陶韵的土地,既有产业转型的阵痛,也有政策与青年注入的活力。正如界首彩陶传承人所言:“窑火要续,不仅要守得住老手艺,更要接住年轻人递来的‘新柴’。”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团队的此次调研,恰如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非遗保护的浪潮中,激荡出关于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深层思考。
  
  图为“薪火计划”调研团团队成员出发界首前于安徽理工大学南门合照。李心妍摄
  
  通讯员:李明哲
作者:李明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薪火计划”非遗文化调研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座谈深研禁渔成效青春献策生态修复
  • 座谈深研禁渔成效青春献策生态修复
  • 7月4日,武昌工学院“‘江’心比心,‘渔’你同行”调研团队与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座谈,交流长江“十年禁渔”荆州实践的成效、挑战及
  • 07-08
  • 细节打磨筑破冰:合工大团队以平等陪伴筹备福利院儿童活动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