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团队走进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在青少年成长中心展开非遗支教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丰富乡镇儿童的文化视野,促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传承非遗文化。
活动当日,蝉鸣把午后拉得很长,玻璃窗上落着层薄薄的热浪。教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剪纸课由此展开。为了让孩子们对剪纸的了解更加深入,实践队成员吴老师以一则短视频宣传开场,并用精心备案的PPT向同学们细细阐述。从剪纸传统艺术的起源、历史发展,到剪纸的类别和文化习俗、文化寓意,吴老师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面面俱到,娓娓道来。身着红色志愿服,袒露的是自信与担当,与剪纸艺术的红相得益彰。

图为吴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述剪纸的起源 吴一虹摄
课堂间吴老师积极提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发言,问及什么是中国剪纸吉祥的典型代表时,“龙凤”“喜鹊”“牡丹”此起彼伏,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充满生机活力,洋溢着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兴趣。随后吴老师向大家一一讲诉每种代表的寓意,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迫不及待地要开始动手制作。
图为孩子们在制作剪纸 王晶摄
手工教学环节将课堂氛围推到了高潮。在志愿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工具,开启了沉浸式体验模式。红色彩纸整齐划一地摆放在桌上,他们执笔在纸上跳跃,勾画出的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拿起剪刀,细心剪落,眨眼间,一个精美的剪纸窗花便诞生了。一张张剪纸铺开,如同翩跹的蝴蝶,红红火火,似一团凝固的火,在光下透着细碎的光亮,承载着他们稚嫩的憧憬。

图为实践队员王老师剪龙 吴鈺彤摄
“今天的课好不好玩?”课程结束后,王老师轻声询问。“好玩!今天的课特别有趣,让我学会了许多从前不了解的历史和故事,我以后还要继续体验非遗文化,把剪纸带回去给妈妈看!”小林同学高声回答,小小的脸蛋满是喜悦的笑容。

图为实践队非遗支教成员与孩子们合影 张怡欣摄
实践队成员表示,剪纸艺术如今除了春节较为常见,日常已鲜少遇见,这也是此次开展此课堂的主要目的,让蓬莱镇的孩子们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剪纸等技艺与背后的历史民俗,让年轻一代触摸文化根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在领略传统美学中提升审美与创造力。实践队表示,他们将继续开设相关非遗课程,丰富教育维度,也为多元文化存续注入活力,让非遗在当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