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水利专业实践教学,解码黄河治理智慧,河南城建学院“河小青——‘碧浪护河青,金堤守黄魂’志愿服务队”赴三门峡展览馆、三门峡大坝、花园口水文站及黄河博物馆,开展黄河水利实践调研,以实地探索赋能治黄人才培养。
踏入黄河三门峡展览馆,馆内,黄河流域立体模型直观呈现水利脉络,老照片、工程图纸与珍贵影像有序陈列,全方位回溯三门峡水利枢纽从规划到建成的历程。同学们驻足于“工程建设 第一次改建”展板前,凝视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场景的黑白照片,在泛黄图纸与详实文字间,解码工程技术突破与历史意义,读懂这座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 。


实地考察三门峡大坝环节开启。大坝墙体“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八个红色大字,彰显其守护黄河的使命。志愿服务队成员登上大坝,俯瞰黄河河道与水利设施布局,近距离观察挡水、泄水建筑及水电站。结合展览馆所学,深入探究三门峡水利枢纽在黄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调水调沙、库区生态等方面发挥的综合效益,解锁水利设施守护黄河安澜的运作逻辑。

在黄委花园口水文站,学生参与交流会议,借助大屏直观了解水文站运作模式,学习流域水文监测网络、测验技术及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现场观摩自动化监测设备,对比传统与现代测验方式,明晰水利科技迭代路径。“河小青——‘碧浪护河青,金堤守黄魂’志愿服务队” 成员,在黄河博物馆探寻黄河地理、文化与水治理历史。通过文物、模型、影像,深入了解黄河水患治理、资源开发历程,从 “黄河流域河道模型” 中,洞察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关联。在馆内标志性景观前,团队合影留念,凝聚守护黄河的青春力量。


此次实践以工程调研、技术研习与文化溯源为脉络,深度融合专业教学与实地探索,既夯实学生水利专业技能,又强化黄河生态保护担当。通过解锁黄河治理工程密码与文化基因,诠释实践育人理念,推动水利专业教育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耦合,为培育知水善治的新时代水利人才赋能,书写黄河治理与人才培养协同共进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