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故土的沃土上绽放光彩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近日,全国多地“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热潮涌动,千余名青年学子背起行囊回到成长的故土。他们化身政策宣讲员走村入户,争当民情调研员田间问计,甘做志愿服务者扎根一线,用青春脚步丈量家乡变迁,以专业所长反哺桑梓,在基层实践的课堂里书写别样青春答卷。
一,政策宣讲“接地气”,理论走进百姓家
“大伙儿瞧这张对比图,十年前咱村泥巴路坑坑洼洼,如今柏油路直通家门口——这就是总书记说的‘乡村振兴’落到了实处!”在西冷村文化礼堂,返乡大学生小林手持自制的“时光展板”,用带着乡音的“家常话”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乡村发展蓝图。作为“青言青语”宣讲队成员,她和队友们将医保新政、养老补贴等惠民政策拆解成“一问一答”手册,配上村里的真实案例,让抽象条文变成村民能触摸的“实惠”。
为了让理论宣讲更“对味”,不少团队玩起了“新花样”:学生编排《村里的幸福账》快板剧,用“打竹板、响连天”的节奏唱出新农合报销比例;学子开发“政策连连看”小程序,村民扫码就能查看适用于自家的帮扶政策。“以前听广播里讲政策,总觉得隔着层纱,现在孩子们演着讲着,咱心里的账本就亮堂了!”武德镇老党员刘大爷拿着宣讲队送的《惠民政策明白纸》,连夸这种方式“听得进、记得牢”。
二,调研实践“察实情”,助力家乡解难题
带着专业知识回乡,大学生们成了破解家乡发展难题的“智囊团”。在温县万亩茶园基地,学农业技术的小周发现茶农仍沿用传统炒茶工艺,导致茶叶品相不均。他立刻联系学校导师,带着“智能化炒茶设备”的资料返乡,组织20余名茶农开展培训,还帮忙对接电商平台,设计“家乡好茶”系列包装。如今,当地茶叶溢价空间提高了30%,茶农们笑称他是“带着技术回来的金凤凰”。
聚焦乡村治理的“堵点”,调研团队们各显神通:安阳共工学院社会学专业学生组成“乡村振兴观察团”,针对村里留守儿童课后托管难题,设计“四点半课堂”方案,协调村部闲置房间改造成活动室;学生走访20个行政村,梳理出“农村老人慢性病管理”“村级卫生室药品储备”等8类问题,形成的调研报告被当地卫健委采纳。“不是来走个过场,而是真能帮家乡解决点事儿。”这是实践日志里出现最多的话。
三,志愿服务“暖人心”,青春力量显担当
在社区的暑期课堂里,大学生志愿者小郑正带着孩子们做“水的浮力”实验,玻璃缸里的乒乓球上下浮动,映得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的。“以前暑假总闷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哥哥姐姐教我们画画、讲故事,还带我们做游戏,每天都盼着来上课!”10岁的小雨攥着刚完成的手抄报,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爱我的家乡”。这样的“爱心课堂”在全国乡村已开办百余所,涵盖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知识教育等内容,累计服务留守儿童超万人次。
志愿服务的触角还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帮独居老人打扫房间、为村里的老物件建档、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西冷乡,大学生们发起“家乡记忆”征集活动,收集到300余件老农具、旧照片,计划在村史馆打造“时光展柜”。“看到奶奶指着老纺车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突然明白家乡的根就藏在这些烟火气里。”志愿者小王在实践日记里写道。
从政策宣讲的“传声筒”到乡村发展的“助推器”,“返家乡”的青年学子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走出家乡看世界,更在于带着本领回到家乡建家园。正如带队老师所说:“‘返家乡’不是简单的‘探亲之旅’,而是一堂沉浸式的‘国情课’,让年轻人在读懂家乡的过程中,读懂中国的乡村振兴。”当青春力量与故土需求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发展的火花,更是一代代人对家乡最深沉的告白。
作者:李欣杰 来源:地方团组织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