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红色精神,奋进时代征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映红途”赴湘西古丈县乡村振兴促进团
发布时间:2025-07-10 阅读:
2025年7月9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赴湘西古丈县乡村振兴促进团宣讲组,于古丈县民族中学教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精神宣讲活动。宣讲以鲜活的革命故事、真挚的情感表达,让在场师生深切感知红色精神的磅礴力量,在青春心田中播撒信仰火种。
此次宣讲中,4名宣讲组成员分工协作,以清晰逻辑与饱满热情展开宣讲。
成员覃张敏率先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提及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笔名征友、28岁出席中共一大(参会代表平均年龄28岁),以及中共28年奋斗历程与开国大典28响礼炮的特殊关联。 这些数字背后,是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定信仰与无私奉献的印证。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奋战,将青春热血献给革命事业。古丈县民族中学的学生深受触动,在感悟先辈精神中,深刻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埋下传承红色基因、报效祖国的种子。
紧接着,刘子谦宣讲的《最后一页日历》,概述了任弼时的生平和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任弼时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尽管健康不佳,他仍坚持每天长时间工作。1950年10月25日,他在病重中离世,这一天成为他坚守岗位的最后见证。文章通过他的日历和遗物,展现了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精神。


随后,戴晓凡宣讲了《郭亮的遗书》,郭亮,一师杰出校友、工人运动领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审讯,他铁骨铮铮,以“开眼尽是共产党人,闭眼没有一个”等回应坚守信仰。就义前,给妻子写下“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国,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继余志。 此嘱 临死日 郭亮”短短33字遗书,藏着对家国的担当、对妻儿的不舍,诠释共产党人“甘愿为党献头颅”的信仰。
最后,黄依美带来《孩儿立志出乡关》的讲述: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离家求学之际,他改写日本和尚月性的诗作留给父亲,以此明志。原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在他笔下化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将"男儿"改为"孩儿","死不还"改为"誓不还",字里行间既藏着少年对父亲的仰慕之情,更透着破釜沉舟的向学决心。这首改诗被他悄悄夹进父亲账簿,随后便走出韶山冲,踏上了颠沛流离的人生征程。


宣讲结束的瞬间,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在教室中涌动,久久不息。古丈县民族中学的师生们难掩内心的激动,纷纷感慨这场宣讲如同一堂生动的精神洗礼课,不仅让他们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心灵深处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活动尾声,师生们共同移步教学楼前,在夏日的阳光下并肩而立。快门按下的那一刻,一张张洋溢着朝气的笑脸被定格,背后是庄严的教学楼与飘扬的红旗。这张合影不仅留存了此刻的欢乐,更封存了这段浸润红色基因的珍贵记忆,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生动注脚。
作者:(通讯员 潘超红 刘林杰 黄依美 何梓溪) 来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
三下乡推荐
- 踏寻千年泥韵 赓续非遗文脉
- 2025三下乡【新闻稿件】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途泥韵宣传队【踏寻千年泥韵 赓续非遗文脉——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淮阳泥泥狗调研
-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