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湖南,暑气蒸腾,却挡不住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三下乡农之队服务团的脚步。她们走进湖南的乡村农户家,把课堂所学融入烟火日常,用实干续写与乡亲们的温情篇章。
农户家的院坝里,袋装稻谷堆成小山。这些沉甸甸的“收获”,要搬进谷仓可不容易。农之队队员们二话不说,排成“人力传送带”。一袋袋稻谷在手中传递,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没人喊累。大爷在旁念叨:“这些娃,看着瘦巴巴,干活实打实卖力!” 当最后一袋稻谷归位,谷仓里的稻香混着大伙的笑声,格外亲切——这是汗水浇出的踏实,也是青春与丰收的对话。
堰坝边,绿豆筛选是门细活。农之队队员们围坐一圈,轻轻簸去杂质,像在雕琢生活的璞玉。阳光晒着后背,指尖摩挲着绿豆的纹路,老乡教她们辨别好坏,从“看色泽”到“摸手感”,唠着家常,让知识沾了烟火气。筛选完,队员们顺手清扫堰坝,把杂物拾净,让水流更清亮。大妈笑着往她们兜里塞煮好的绿豆汤:“喝着甜,才不辜负这好豆哩!”一碗清甜,是认可,更是乡土情的双向奔赴。
日头偏西,晒在堰坝的稻谷该收了。竹耙轻推,稻谷聚成金色溪流,堆成小山。农户大叔教队员们“顺风向、赶时辰”,原来收谷藏着天时智慧。扬起的谷粒闪闪发亮,像乡亲们眼里的希望。收完一筛又一筛,暮色渐起时,院坝恢复整洁,大叔点上蚊香:“坐,咱唠唠收成!”夏夜虫鸣里,庄稼故事流淌,农之队队员们懂了:每粒谷、每颗豆,都藏着耕耘的苦与甜。
三下乡的七月,农之队在港中坪村的烟火里扎根。帮农户搬谷、筛豆、收谷,不是简单的劳作,是把青春种进乡土,让知识接上地气,和乡亲们的心贴得更近。这些带着汗味、稻香的日子,会成为她们和乡村最珍贵的约定——下次再来,续写新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