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走进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在这片浓缩了新疆风情的文化沃土上,探访了馕、艾德莱斯绸、奥卜力铜器、手工皮雕及传统手鼓等非遗技艺,近距离感受非遗商户们在坚守传统中寻求创新的生动实践。
走进大巴扎,馕的麦香率先勾勒出非遗传承的日常底色。在馕坊里,传承千年的制作工艺仍在延续:老师傅们按古法和面、发酵,将面团抻拉成大小不一的形状,撒上芝麻或洋葱碎,再送入馕坑烘烤。而一旁的展柜里,印着现代卡通图案的迷你馕、搭配果酱的创意馕,正吸引着年轻顾客——传统主食在保留麦香本质的同时,以更灵活的形态融入现代生活。
循着麦香向前,艾德莱斯绸的摊位前,绚丽色彩如流动的彩虹。匠人坚守着“一染一晒”的传统扎染工序,将丝绸分段结扎后浸入天然染料,经阳光暴晒固定色泽。但如今,这些鲜艳的绸料不仅被制成传统服饰,还被设计成丝巾、笔记本封面等文创产品,甚至与现代时装设计结合,让古老丝绸在时尚舞台上绽放新彩。
与丝绸的柔美相映成趣的,是奥卜力铜器的金属光泽。传统铜壶、铜盆上,錾刻的民族纹样依旧精细,而新式铜制台灯、茶具则在保留手工雕刻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简约线条,更贴合现代家居需求。少年介绍,年轻一代传承人正尝试在图案中加入丝路元素,让铜器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载体。
转过铜器摊位,手工皮雕的匠人正以刀为笔,在皮革上镌刻新疆的壮美山河。除了传统的花卉、动物图案,如今的皮雕作品中,雪山、草原等自然风光成为新灵感,通过立体雕刻技法,让皮革“讲述”更多地域故事,为非遗技艺注入时代气息。
不远处,手鼓的咚咚声吸引着游客驻足。匠人坚持选用本地优质木材制作鼓身,确保鼓声浑厚;同时,在鼓边镶嵌现代金属饰片,或绘制简约几何图案,让这一传统乐器既适合舞台表演,也能作为家居装饰,在音色与美学的平衡中延续生命力。
在充满节奏感的鼓声余韵中,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毛皮画静静诉说着草原的故事。匠人正以优质的毛皮为画布,用特制的颜料精心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游牧生活图景。他们运用独特的绘画技法,在柔软的毛皮上勾勒出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场景,每一笔都蕴含着对游牧文化的深刻理解。如今,这项独特的绘画艺术不仅保留了传统毛皮作画的质感特色,更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和装裱工艺,让古老的毛皮画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次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的探访,见证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里非遗商户们的匠心独运。他们以双手守护千年技艺的基因密码,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潮流——无论是馕的创意变形、艾德莱斯绸的时尚蜕变,还是铜器的功能拓展、皮雕的题材革新、手鼓的跨界演绎、毛皮画的现代转型,都彰显着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无限可能。这些承载着丝路记忆的瑰宝,正以崭新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