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青春寻美三江畔 实践传韵九州间——“寻美三江,传韵九州”观察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 为深入贯彻美丽中国建设理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庆移通学院“寻美三江,传韵九州”观察实践团于2025年7月1日至7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发现美、定格美、分享美”为核心目标,通过七日走访与成果展示,探寻合川的江景绿意、特色美食与非遗技艺,以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蓬勃动能。
实践团成员首日从重庆移通学院松格书院启程,将承载着梦想的纸飞机放飞,开启魅力合川探索之旅。成员们走访东渡老街,在古旧街巷中聆听老人讲述合川故事,触摸岁月记忆;随后深入佛耳村稻田,体验田园生活,思考乡村文化发展方向;傍晚拜访合川峡砚传承人张礼雄老师,近距离观摩峡砚制作工艺,感受合川非遗技艺的精湛。首日行程在簸箕岩的壮丽日落中落幕,成员们于“寻美”中感悟使命。
7月2日,实践团成员聚焦自然生态之美,先后探访裂谷风情驿站、赵家渡水生态公园与铜溪镇山林。山间绿意盎然,溪上小桥横卧,江景辽阔舒展,更有古木参天的秘境待人探寻——这些自然馈赠的景致,让成员们深刻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用镜头定格这自然的灵动之美。
7月3日,实践团成员踏上生态与人文的深度探索之旅,走进草街渔村,百亩荷塘铺展如碧,粉白荷花点缀其间,尽显田园诗意;移步育才学校旧址,参天黄葛树见证岁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浸润人心,泛黄手稿与老照片诉说着“为一大事来”的教育初心;漫步渔村街道与盐井老街,青石板路泛着温润光泽,传统建筑的飞檐翘角勾勒天际,居民口中的往事串联起渔家岁月——这些交织着自然与人文的印记,让成员们在时光流转中深掘水乡文脉。
7月4日,实践团成员前往东津沱滨江公园,用镜头追逐江浪拍岸的弧线、薇草与古木的光影交错,将自然野趣一一收纳,午后返回松格书院投入“定格美”的创作,通过视频剪辑与文字撰写,将自然与人文之美转化为生动的作品。
7月5日,实践团成员化身美食文化探寻者,穿梭于合川街头巷尾。从热气腾腾的肥肠汤、香辣够味的干海椒抄手,到滑嫩醇厚的红烧牛肉陈宽粉,还有鱼香肉丝馅的小笼包、鲜美的特色羊肉粉,再到麻辣过瘾的向红烧鸡公、酸甜适口的合川肉片——每一口都是地道烟火气,大家以味蕾感知地方风味,用镜头与文字记录烟火气息背后的饮食文化。
7月6日,实践团成员深耕非遗文化,拜访合川龙舟竞渡传承人夏国全老师,了解这项民俗活动的历史与传承困境;探访狮滩豆干第五代传承人刘壮老师,见证手工豆干的匠心工艺;走进同德福桃片工坊,与第四代传承人余晓华老师交流百年桃片的传承与创新,全方位挖掘非遗瑰宝的精神内核。
7月7日,实践团将数日积累的“美”浓缩于文峰古街的“寻美游园会”集市活动中。经过前期精心筹备,会江楼前的摊位依次亮相:白塔打卡区、非遗展示台、美食体验区、合川美景摄影板等,让市民与游客沉浸式感受合川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烟火之气。活动中,小朋友为桃片的香甜点赞,老一辈在熟悉的味道中回忆往昔,青年们通过体验非遗技艺理解传承意义,往来者纷纷在美景展示栏前合影,让合川之美借由社交平台传播更远。实践团成员通过讲解、互动,将走访调研中积累的故事与感悟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实现了“分享美”的最终目标。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成员们以脚步丈量合川大地,用镜头与文字记录美好,既完成了对三江流域自然生态、历史人文、非遗美食的深度调研,又通过集市活动让地域之美触达更多人。成员们表示,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践行使命,让合川之美、非遗之美融入“美丽中国”的画卷,让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理念在实践中持续传递。
图片:“寻美三江,传韵九州”观察实践团
文字:“寻美三江,传韵九州”观察实践团
指导老师:黄一、陈虹霓
通讯员: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