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团队走进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暑托班,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泾县油布伞为纽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油布伞传承课。通过科普讲解、动手体验、歌声传唱与心声倾听,团队成员用青春力量架起非遗与童心的桥梁,让古老技艺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光影初识:揭开油布伞的“非遗密码”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汪子浩带着对本土文化的热忱,向暑托班的小朋友们娓娓道来泾县油布伞的故事。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泾县油布伞以“伞骨取自当地竹子,伞面涂以天然桐油”的独特工艺闻名,承载着泾县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这份传承,团队特意播放了纪录片《伞文诗》——镜头中,匠人专注打磨伞骨的身影、桐油涂刷后伞面泛起的温润光泽、雨天里油布伞下的烟火气息,都让孩子们看得入了神。

不过,活动初期的互动也显露出一个现象:多数小朋友对这一“家乡的宝贝”并不熟悉,仅有少数孩子能说出“奶奶家有旧油布伞”“伞面是布做的”等零散印象。这也让团队更深刻地意识到,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非遗启蒙”,意义非凡。

巧手绘伞:让童心为非遗“添彩”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莫过于油布伞DIY体验环节。团队提前准备了半成品伞面、颜料和画笔,当材料包分发到手中时,孩子们立刻化身“小小设计师”,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施展创意:有的画上独特气质的梅花,有的画上熊猫吃竹子的场景……原本素净的伞面,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伞面画”。


“我要把这把伞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我们泾县的宝贝!”一位小女孩举着自己画好的伞,骄傲地向志愿者展示。这亲手创作的过程,不仅是对油布伞制作工艺的一次近距离体验,更让孩子们在色彩与创意中,悄悄埋下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歌声传情:用旋律编织“伞下记忆”
“泾县伞,手中拿,一转就是一幅画;淋不湿的笑脸呀,传给每个娃娃……”当《伞下快乐时光》的轻快旋律响起,暑托班瞬间变成了欢乐的音乐课堂。团队成员葛书畅化身“音乐老师”,逐句教孩子们演唱这首团队专为泾县油布伞创作的歌曲。简单的歌词里藏着油布伞的工艺特点,明快的节奏中满是童真与欢乐,孩子们跟着旋律拍手、哼唱,原本略显陌生的“油布伞”,在歌声里渐渐变得亲切起来。

“这首歌好好听!我好像看到小雨滴在伞上跳舞啦!”一位小朋友举着小手兴奋地说。歌声不仅拉近了孩子们与油布伞的距离,更让“非遗”从抽象的词语变成了可感、可唱的生活符号。
心声倾听:传承的种子在童心发芽
活动尾声,团队特别采访了三位对油布伞相对熟悉的小朋友。当他们被问到与油布伞有何故事时,同学们自豪又骄傲地说:“我的爷爷会做油布伞,我们日常也会使用。”“我们学校也组织过研学活动,体验过油布伞的制作过程。”“我觉得好厉害,我们泾县有这么棒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
从他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团队看到了对本土非遗的自豪感、认同感,更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这些孩子,或许将成为未来守护油布伞技艺的“小小传承人”。

此次三下乡活动虽短,却为泾县油布伞的传承播下了一颗“童心种子”。“一伞一世界,‘泾’彩连山海”团队用青少年的方式,让古老非遗走进孩子的生活,不仅丰富了暑托班的暑期生活,更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的理念在实践中悄然传递。未来,这份由童心与青春共同守护的“泾彩”,必将连起更广阔的“山海”,让泾县油布伞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