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赋能非遗竹编,科技助力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

  7月10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一‘科’青‘葱’,‘合’力助‘农’” 实践团走进万州恒合土家族乡,深入挖掘当地非遗竹编文化,同时展示智能农机魅力,为乡村文化与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非遗竹编:传承千年技艺之美

 (图为竹编手艺人处理竹条 周江供图)

  在恒合土家族乡的传统民居中,竹编手艺人端坐门前,熟练地拿起竹条,运用刀具将其削成粗细均匀的竹篾,动作如行云流水。实践团成员们围拢在旁,仔细观察学习。随后,手艺人开始编织竹篮,通过挑、压、穿插等手法,将竹篾交织成精美的图案。村干部也兴致勃勃地参与体验,尽管手法略显生疏,但在艺人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基本技巧,成功编出简易竹制品。大家深刻感受到非遗竹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图片为竹编手艺人处理竹片 周江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竹编演示 陈永豪供图)

农机对比:见证农业发展新跨越
  在展示非遗竹编文化的同时,实践团还带来了智能农机,并与当地传统农机进行对比。在一片空地上,摆放着锈迹斑斑、结构简单的传统农机,这类农机在操作上依赖人力驱动,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践团带来的智能农机,外观科技感十足,配备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图为团队队长对比传统农机与现代农机 供图易贞宁)

  在恒合土家族乡,非遗竹编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土家文化的鲜活载体。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作坊,观察老手艺人处理竹材的细腻手法,从选竹时对竹龄、竹质的严苛甄别,到编织中经纬交织的独特韵律,每一步都让成员们深刻感知传统技艺的温度。在体验过程中,年轻人们发现传统竹编在生产效率、产品创新上面临挑战,这也让“科技助力非遗”的实践方向愈发清晰——如何用专业知识为古老技艺插上现代翅膀,成为团队思考的重点。

(图为村干部体验非遗竹编 彭俊博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搭建起非遗竹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交流平台,也为恒合土家族乡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在乡村的融合发展,助力恒合土家族乡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竹编手艺人合影 胡洋舟供图)

作者:王欣怡 唐梵洋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火柴跃动启思维,趣味数学助成长——“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小火柴游戏教学活
  • 画笔勾勒侦探梦,色彩点亮创意心——“数映红途”促进团夏坤荣老师开展侦探主题绘画课
  • 赋能非遗竹编,科技助力传承
  • 赋能非遗竹编,科技助力传承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一‘科’青‘葱’,‘合’力助‘农’”实践团走进万州恒合土家族乡,挖掘非遗竹编文化,展示智能农机。手艺人演示竹
  • 07-11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