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教有为:跨越千里的支教与非遗传承之旅
量教有为:跨越千里的支教与非遗传承之旅
——中国计量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大理行纪实
2025年7月,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团队19名成员从杭州启程,跨越2500余公里从杭州奔赴云南大理。他们带着行李箱和精心准备的教学物资,在近40小时的火车旅程中,成员们一边欣赏窗外变换的风景,一边备课交流教学方案。这支由机电工程学院、光电学院、质标学院和经管学院等等学生组成的团队,将前往洱源县焦石完小开展支教活动,并深入大理乡村调研非遗传承与现代化产业。
千里奔赴彩云之南
团队成员们来自不同学院,却怀揣同样的热情。他们穿越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省,最终抵达彩云之乡。旅途中,成员们热烈讨论教学计划,感情在漫长的旅途中迅速升温。“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这支00后团队历经40多个小时到达洱源县,但他们的热情丝毫未减,跨越2500公里,他们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移动,更在心灵上经历了一次蜕变。多元课堂点亮童心
在焦石完小,团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采用了分年级教学模式,既巩固基础知识,又拓展视野。语文课上,老师们带领学生领略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数学课堂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英语教学则通过生动图片和情景对话,让孩子们勇敢开口说英语。
特色课程成为此次支教的亮点:党课上,同学们聆听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心理教育课的校园霸凌专题帮助孩子们认识并预防心理问题;艺术创作课将手工与绘画结合,孩子们折出纸蝴蝶再用画笔描绘心中的色彩。
微信朋友圈里,老师们不禁感叹:“孩子们眼睛里的光,是我们坚持的动力。当一个小女孩专注搭建积木时,我看到了创造力最纯粹的模样。”
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
教学之余,团队深入大理乡村,探寻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邓川县一家传统乳扇作坊,队员们体验了“云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卖”的精髓。乳扇制作看似简单却需多年功力——酸水入锅加热,鲜奶倾入瞬间凝成丝状,老师傅巧手揉捏卷筷,一气呵成。这项州级非遗不仅可直接食用,还能煎烤炸煮,更是白族三道茶中甜茶的灵魂原料。如今店家创新开发出乳扇沙琪玛等新产品,让传统美味焕发新生。
走进“扎染之乡”周城村,蓝白相间的布匹在巷陌间随风起舞。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17道工序,从绘图扎花到板蓝根染色,体验了千年工艺的魅力。天然染料不仅色彩持久,还对皮肤有保健作用,成为当地文旅的亮丽名片。
探访白族文化瑰宝
团队探访邓川汉调传习所,聆听张子义和赵润香两位传承人讲述这门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邓川汉调由白族人民创造,悠扬对唱中传递着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承载着苍山洱海间白族民众的道德传统与生活智慧。
在施滉故居,队员们深入了解这位白族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故居内陈列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生动展现了施滉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团队成员们在此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革命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
现代企业的绿色之路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大理企业中尤为明显。团队走访新希望蝶泉乳业,见证自动化生产线如何保证“每一滴牛奶的品质”。企业负责人介绍:“只有创新才能保证核心竞争力”,期待学子们将专业知识投入生产线研发。令队员们惊叹的是企业的环保实践——污水经处理成为灌溉用水,牛粪制成有机肥还田,真正实现“零排放”的循环经济。
告别仪式上,孩子们将手绘的蝴蝶和石膏娃娃塞进老师手中。一张合照定格了泪光与微笑,穿着民族服饰的队员们与纯真的孩子们在苍山洱海的背景下站在一起。
“洱海无弦万古琴,苍山不墨千秋画”,团队穿越山峦返回城市,行李箱里装着乳扇、扎染布和满满的调研笔记。中国计量大学的青年们带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奥秘,更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当现代科技遇上古老智慧,乡村振兴的道路便在前方徐徐展开。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