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下乡——小小火山“喷发”趣,课堂里外“成长”真
来源:信息及图片源自青马志愿服务队实地观察记录,为原创素材
上课前,我提前将实验器材分组摆放整齐。桌面上火山模具稳稳立在中央——红褐色的山体上清晰地标示着火山口、岩浆通道和岩层结构,模具底座还印着简单的比例尺,方便孩子们对照理解火山的实际大小。旁边依次摆放着小苏打试剂袋、柠檬酸溶液瓶、50毫升量杯、塑料搅拌棒和废液回收盒,教室里很安静,二十多个孩子按照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定,目光不时扫过桌面上的器材。从端正的坐姿和充满好奇心的眼神里能看出,他们对这堂不一样的课抱有期待。上课铃响后,我先举起火山模具:“大家先观察一下这个模型,谁能说说它和我们平时在图片里看到的火山有什么相似之处?”
几只手犹豫地举了起来。一个男孩站起来,指着模具上的纹路说:“它有个坑,旁边有一道道印子,像图片里火山周围的裂缝。”另一个女孩补充道:“底座下面有字,好像是说这个模型比真火山小很多倍。”我点点头,顺势讲解了火山的基本结构,没有用太多专业术语,只是结合他们熟悉的“山顶的坑”“石头缝”来类比,孩子们听得很专注,偶尔有人皱眉思考,更多时候是眼神跟着我的手势移动。分发材料时,我特意强调了操作规范:“小苏打每次取一平勺,柠檬酸溶液用量杯量取10毫升,倒的时候要沿着火山口边缘慢慢倒,注意不要洒出来。”孩子们听得认真,实验开始后,我按步骤操作起来,邀请孩子们担当起这场实验的“小助手”,先是往火山口倒入小苏打,白色的粉末簌簌落下,在火山口积成小小的“雪堆”。其中一个孩子倒得太多,粉末顺着岩浆通道的纹路往下滑却没有慌乱,而是用搅拌棒轻轻把粉末拨回火山口,动作透着一股认真劲儿。这些细节让我想起课前强调“精确操作”时,他们专注点头的样子。
最关键的步骤是倒入柠檬酸溶液。当透明的液体接触到小苏打,气泡立刻从火山口涌出,顺着山体的纹路缓缓流下,白色的泡沫不断生成又破灭,像一场安静的“喷发”。我趁机引导他们观察细节:“大家注意看,泡沫是不是一直往外冒?停止冒气泡的时候,液体和粉末有什么变化?”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去,有人凑近模具仔细看,有人在笔记本上画下泡沫流淌的轨迹,还有人开始讨论“为什么有的地方泡沫多,有的地方少”。一个男孩指着火山口说:“这里最深,泡沫都是从这儿出来的。”旁边的女孩补充道:“可能和我们倒的粉末多少有关系,我们组刚才倒得比他们组多。”这样的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却透着自主思考的痕迹。
实验结束后,我组织各组整理器材。孩子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把剩余的试剂倒进废液盒,有人用湿巾擦拭模具上的泡沫痕迹,有人清点量杯和搅拌棒,动作虽然略显生疏,却井然有序。收拾完后,每个小组的桌面都恢复了最初的整洁,只有火山模具上还留着淡淡的泡沫印记,像给“火山”镀了一层薄薄的霜。
这堂实验课给我的触动,更多在于对教学过程的重新思考。以往总觉得,实验课要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这次的经历让我发现,适度的克制反而能让他们更专注于现象本身。没有复杂的操作步骤分散精力,孩子们的目光始终集中在泡沫的生成、流淌和消失上,这种专注比任何刻意营造的热闹都更有价值。
作为支教教师,我一直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刚到这所学校时总想着要通过新奇的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但这次实验课让我明白,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孩子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他们在实验中展现出的专注、严谨和协作,比任何刻意设计的“震撼效果”都更接近科学的本质。
孩子们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其实藏着朴素的观察:“为什么泡沫会停下来?”“如果多倒点溶液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引导着他们从现象走向思考。有个小组在课后还特意找到我,说想再试一次,“这次我们想先倒溶液,再放粉末,看看会不会不一样”。这种主动探索的欲望,比记住“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这个结论更让我欣慰——这说明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看到现象”,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现象”,这正是科学探究最核心的品质。
实验课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在批改作业时,看到有个孩子在周记里画了一幅火山模具的图,旁边写着:“原来科学实验不用那么多颜色也很好看,泡沫慢慢流下来的时候,像山上的雪化了。”这个比喻让我忽然意识到,孩子们对世界的感知往往比成人更纯粹。他们不需要夸张的视觉刺激来点燃兴趣,反而更容易在朴素的现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观察角度。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过去总觉得要“做得热闹”才能让课堂有效,却忽略了教育中“留白”的价值。就像这堂实验课,没有复杂的道具,没有刻意的表演,只是让孩子们在规范操作中观察、在安静讨论中思考,反而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种参与不是靠外在的吸引,而是源于内心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尝试将这种思路运用到其他课程中。比如在自然课上,不再用过多的视频资料展示动植物,而是让孩子们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在数学课上,减少了机械的计算练习,而是引导他们用尺子测量教室的桌椅,计算不同排列方式的空间利用——这些改变让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没有因为“不热闹”而减少,反而因为与生活的贴近而更加浓厚。
此次监利之行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这样一次次的教学相长。我带着知识和方法来到这里,却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重新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引导;不是展示,而是启发。就像那堂火山实验课,泡沫终会消失,但孩子们在实验中学会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会像种子一样留在心里,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发芽生长。(通讯员 倪睿琪)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