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医路传情 红韵留攀”赴攀枝花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开启了一场主题多元、意义深远的实践征程。他们跨越地域,在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等领域多点开花,以青春之名,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精神赓续注入蓬勃力量。
7月13日,实践团走进四川会理绿陶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医陶交融的创新之旅。以“陶脉承千载·青火淬青春”为主题,队员们在绿陶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以医学为灵感,将陶土精心塑造成研钵、针灸模型、人体器官等医用器具,赋予传统绿陶实用与艺术的双重价值。实践团队长李明表示,尝试用绿陶制作中药研钵,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又积极探索其在现代医疗场景中的应用可能。队员们系统学习绿陶制作的七大工序,从原料预处理到装窑烧制,每一步都饱含着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与专注。

科研组更是突破非遗传承的单一模式,大胆创新,用绿陶釉料(铜基呈色剂)模拟人体组织色泽,烧制出的器官模型不仅具有科普价值,更展现了非遗的美学魅力,为传统工艺开辟了崭新的应用场景。活动还设置了专访环节,由科研组与宣传组组成的五人专访组,围绕“绿陶技艺的医学价值”“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联动”等主题采访传承人。传承人李师傅感慨道:“年轻人的创意让绿陶焕发新生,他们带来的医学视角,是我们从未想过的方向。”会理绿陶博物馆作为川西南非遗文化地标,实践团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探索出“非遗 + 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实践团同样不遗余力。7月13日,他们走进会理会议遗址,开展“拾捡垃圾倡文明,缅怀先烈传精神”主题活动。会理会议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节点,承载着革命先辈的智慧与担当,其遗址是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活动筹备阶段,团队分工明确、筹备细致。活动当日,全体成员分为两组,沿规划路线开展垃圾拾捡与遗址参观。队员们手持工具,认真清理烟头、纸屑、杂物,以实际行动守护红色地标的环境整洁。在遗址参观中,大家重温革命历史,深刻感悟长征精神。活动后期,宣传组向相关部门报送新闻、更新平台内容,生动展现“文明清理 + 团队协作”的实践成果。活动全程,队员们严守纪律,真正践行“来时无物,走时无迹”,在劳动中改善红色遗址环境,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实践中熠熠生辉。

实践团又走进会理市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触摸历史印记,丈量信仰之路”主题实践活动。他们提前精心谋划,对接纪念馆敲定活动时间与流程,规划参观路线,设计包扎体验、重走长征路等特色环节。活动当日,队员们与纪念馆负责人深入交流后,进入“长征年代·简易包扎课堂”,还原历史场景,体验先辈战地救护智慧;在“现代急救·科学包扎课堂”,科普急救知识,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医学对话;在“时空对话·感悟分享”环节,交流心得,让长征精神跨越时空产生共鸣。随后开启的“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队员们沿着规划路线,模拟先辈征程,在互助协作中深刻体悟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川北医学院“医路传情 红韵留攀”实践团的此次实践之旅,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红色基因传承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这些宝贵经历将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珍贵财富,激励他们在未来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