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号召,深化青年学子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2025年7月7日至9日,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碳”路先锋调研团走进淮南市重点能源企业,开展为期三天的“双碳”实践调研。团队先后走访淮南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张集煤矿、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田集电厂及潘集选煤厂,通过实地考察、互动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深入探寻传统能源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从西门出发 陈义龙摄)
7月7日上午,调研团首站抵达淮南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同学们首先进入企业展示厅,在技术人员的详细介绍下深入了解了炉排炉工艺流程、垃圾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和炉渣、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环保理念。随后同学们来到卸料大厅观察技术人员操纵抓夹抓取大约5吨重的垃圾进入焚烧炉,随行工作人员补充道:“收集的垃圾不能立即进行焚烧处理,需要进行预处理发酵达到垃圾焚烧的热值后才能进入焚烧炉。”最后同学们到达中央控制室,了解炉排炉燃烧时的炉内燃烧情况和燃烧发电情况。通过调研与交流,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虽然垃圾焚烧发电效率有限,但其在减少土地占用、促进循环经济方面的独特优势。

(图为淮南皖能环保电力有限公司会议室交流 陈义龙摄)
当日下午,调研团来到安徽省首座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张集煤矿。在这里,同学们重点考察了正在建设中的两项重点工程:矿井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和跨临界二氧化碳井下制冷与地面热能利用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两项工程完工后,将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处理和二氧化碳循环利用,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数万吨,为传统煤矿的绿色转型树立了新标杆。

(图为参观张集煤矿工厂 陈义龙摄)
7月8日上午,团队转战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在园区管委会陈敏科长的陪同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淮南金宏二氧化碳有限公司和安徽普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金宏公司创新性地通过管道回收工业二氧化碳,经提纯后产出工业级和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而普碳公司则以这些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高性能的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实现了从“废气”到“新材料”的华丽转身。这种“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化工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下午,团队来到田集电厂。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交流谈话,同学们了解到该电厂通过“煤电一体化”经营模式和超临界技术的应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的优异成绩。在结束谈话后,同学们跟随技术人员深入电厂内部,参观电厂燃烧发电机组设备和中央控制室,中控室电子屏幕上的一组组实时数据生动展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能效提升和减排成效。

(图为参观田集电厂燃烧发电机组设备 陈义龙摄)
7月9日,“碳”路先锋团队来到了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潘集选煤厂。抵达工厂门口后,厂长首先带领团队前往综合楼调度室,通过宣传片展示与问答互动的形式,深入传达了“少人则安,无人则安”“工位代替岗位”等创新理念,同时详细解答了团队关于潘集选煤厂运作模式可复制性、煤泥无量化实现路径及产物利用方式等诸多疑问。随后,厂长亲自带队进入生产车间实地参观。团队现场察看了具备分选功能的精煤振动筛、中煤振动筛,用于污水再利用的浓缩机、压滤机,以及衔接各环节的内部运输通道和外部外运系统等。直观的见闻让团队真切感受到潘集选煤厂在智能化与环保化方面的显著成效。

(图为与潘集选煤厂工程师合影 陈义龙摄)
此次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从煤矿的清洁开采到电厂的低碳运行,再到煤化工园区的二氧化碳循环利用,淮南市正构建起“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用碳”的全链条绿色发展模式。未来,“碳”路先锋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跟踪企业转型动态,通过“易拉宝+短视频+新闻稿”等多元形式,让双碳理念走进更多人生活。相信在政企学研的协同努力下,青年力量将持续为淮南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注入活力,为安徽乃至全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春智慧,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