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涪韵探鲜”振兴乡村社会实践团前往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学习与助农服务。此次实践活动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现状,旨在深入挖掘并宣传特色产业文化,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当日清晨,虽有热浪渐起,“涪韵探鲜”实践团成员仍满怀热情奔赴二渡村种植基地。该基地紧邻村内手工工场、特色农场等场所,不仅是当地农产品种植的示范窗口,更为农业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便利支撑。
在基地内,二渡村退伍军人杨永贵向实践团介绍:“种植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村支部的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专业检测已证实这里的土地完全符合种植标准。为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我们采用冬夏两季轮作模式——夏季种植1989特种玉米,冬季则种植特色青菜头。政府始终重视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已将农科院新研发的优质种子分发给村民试种。”
在杨永贵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看到大片1989特种玉米长势喜人。玉米秆挺拔粗壮,叶片浓绿厚实,在阳光下舒展;饱满的玉米穗上,金黄玉米粒整齐排列,整片玉米地郁郁葱葱,尽显规模化种植的创新成果与丰收希望。

(图为杨叔叔带领实践团参观玉米种植地 程文雨供图)
随后,实践团来到水稻种植基地。此时水稻正处于抽穗生长的关键期,田间、大棚内的水稻排列有序,其中不乏高产的紫水稻品种。这些都是二渡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科创+”“绿色+”发展新模式的生动体现。从高处俯瞰稻田,由绿水稻与紫水稻巧妙组合而成的“世界榨菜之乡”字样清晰可见,成为当地农业创新的独特印记。
实践团成员深入各水稻种植区观察发现,每片区域均有人工水渠贯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水源。大棚内的水稻更是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叶片浓绿,饱满的稻穗预示着丰收在即。据了解,二渡村通过科学的水肥管理与绿色防控措施,为水稻生长筑牢了保障,而稻米的丰收也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图为二渡村水稻种植‘涪陵榨菜之乡’基地 董雯倩供图)
此外,实践团还走访了当地农科院,发现这里培育有无土栽培番茄、创新杂交水稻及玉米种子、榨菜育苗等多种科研成果,为二渡村发展“高科技、新农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发展底蕴,助力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

(图为农科院创新农产品的培育基地 康棚供图)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二渡村农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村干部的科学管理、科研技术的创新驱动以及农民的辛勤付出,多方协同发力,才造就了当地农产品的高产与优质。成员们表示,此次实践不仅让他们深入了解了青菜头、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生长情况,更让当代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图为杨叔叔和实践团在水稻基地的合照 程文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