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匠心传文脉|“金色麦浪・手工童梦”实践工坊用创意浸润童心

    2025-07-13    阅读:
    来源:“砼创华彩,乡伴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7月13日,星期天,一场以“金色麦浪・手工童梦”为主题的农耕文化实践工坊活动在福利院温情启幕。合肥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提前抵达现场,10名志愿者身着统一红色队服,高效完成材料分装、安全检查及教学流程推演,为10余名小学生打造了一场融合手工创作与农耕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精细筹备,筑牢安全与教育双重基石
团队将手工教学专业性与儿童安全防护相结合,展现出严谨的筹备理念。材料组按“每人份独立包装”标准,将20×7cm黄色卡纸、15×10cm绿/棕色卡纸等材料分类装入密封袋,并标注“剪刀-钝头”“竹签-已磨圆”等安全提示;安全组逐件检查工具,用砂纸二次打磨竹签顶端,将剪刀统一收放在带锁工具箱内,仅在使用时由老师分发。教学组则提前录制分步示范视频,针对“剪流苏易剪透连接边”“卷杆易松散”等难点,设计“镊子辅助剪裁”“固体胶+双面胶双重固定”等解决方案,确保活动流畅开展。

分工协作,让每个环节都充满教育温度
活动中,团队分工明确却又默契联动,让教学过程既有序又暖心。主讲老师在示范“金色麦穗”制作时,助教团队同步巡视,对握剪姿势不规范的孩子轻声纠正“拇指在上更稳哦”;在稻草人身体制作环节,当有孩子因圆锥体固定困难面露难色时,邻近老师立刻递上辅助支架,并示范“先捏紧底部再贴双面胶”的小技巧。团队还特别设计“步骤衔接暗号”,当主讲老师举起“麦田牌”时,材料组便提前分发下阶段工具,确保35分钟的麦穗制作与30分钟的稻草人创作无缝衔接,节奏张弛有度。

动态调整,用巧思化解实践难题
观察组全程关注孩子们的操作状态,针对突发情况灵活响应。发现一名学生因剪流苏反复出错而急躁时,安抚组立即上前,用“你看这流苏像不像小麦在招手”的比喻转移注意力,同时示范“先画刻度线再剪”的方法;在创意拓展环节,当孩子们对“麦田故事”表述迟疑时,指导老师即兴展示预设的“露珠画法”“小虫子简笔画”示例,用具象引导激活想象,现场很快响起“我的稻草人在守护会唱歌的麦穗”等充满童趣的表达。
系统收尾,让教育价值持续延伸
活动结束后,团队按“教学用具-剩余材料-成品展示”三类进行整理:钝头剪刀统一消毒收纳,剩余卡纸按颜色规格分类打包标注“可二次利用”,孩子们的作品则被精心插在泡沫板上组成“麦田画卷”。返程途中,团队召开即时复盘会,围绕“如何简化流苏剪裁步骤”“增设触觉体验材料”等细节提出优化方案,为后续活动积累经验。

参与活动的李老师评价道:“从材料准备到教学引导,每个环节都透着对孩子的尊重和对文化的用心,这种专业又温暖的方式,让农耕教育变得鲜活可触。”此次“金色麦浪・手工童梦”活动,通过系统化的筹备、协作化的执行与动态化的调整,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手工技能,更在实践中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展现了团队以匠心守护童心、以创意传播文化的教育担当。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