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非遗传承人胡丽珍带领福建农林大学实践队探访龙居面线非遗工坊

发布时间:2025-07-13     阅读:
7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丽珍的带领下,前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蓬莱镇龙居村的龙居面线非遗工坊参观学习。尽管连日阴雨导致面线制作暂缓,但队员们仍通过实地探访,深入了解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匠心坚守。  
 
盘山而上,探寻自然馈赠的制面奥秘
实践队乘坐车辆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最终抵达隐匿于群山之中的龙居面线工坊。胡丽珍介绍,工坊选址于此,正是依托山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才能保证面线的品质与风味。“龙居面线不用现代酵母,全靠山里的空气、阳光和水。”她解释道。  山间清新的空气富含天然微生物群落,为面线自然发酵提供了理想环境,赋予其柔韧筋骨与独特鲜香。  18道工序中需经历72小时阳光晾晒与12次醒发,充足光照是面线金黄透亮的关键。  工坊取用山泉水,不仅提升面线口感,更确保了食品安全。  山区温湿度稳定,使面线达到“细滑柔长、韧而不糊”的绝佳效果。  “可惜这几天雨水不断,无法现场演示制作。”胡丽珍表示,待天气转晴将再邀队员们体验从和面、搓面到拉面、晒面的完整工艺。
 


 
(图为非遗传承人胡丽珍为实践队队员讲解面线制作过程,吴一虹摄)
 
从困惑到传承:一位女性的非遗坚守。
参观中,胡丽珍动情分享了她的故事。传统上,龙居面线由男性制作,女性负责翻山越岭销售。年少时,她曾对此不解,直到亲手尝试后才深知不易。“做完手脚发软,体力消耗极大。”她回忆道。在外打工期间,一碗家乡线面勾起的乡愁,最终让她毅然返乡,跟随父亲学习技艺。2019年,她的坚持终获认可——龙居面线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希望年轻人能看见传统手艺的价值。”面对实践队员,胡丽珍眼中满是期待。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探访不仅领略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智慧,更感受到非遗传承者的热忱与担当。  
 


(图为非遗传承人胡丽珍在与实践队队员交流,吴一虹摄)
 
据悉,福建农林大学将持续与龙居面线工坊合作,通过科技助力与文化传播,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作者:吴一虹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弘扬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双团联动,沪上启航
  • 湖南工程学院三下乡——红色精神润童心,安全知识护成长
  • 深入同大镇葡萄园开展智慧农业专题调研
  • 青春助力成长,实践点亮童心
  • 青春助力成长,实践点亮童心
  • 近日,巢湖学院“智汇农业,数联乡村”智慧农业发展调研团赴岗岭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精准提供一对一学业辅导,强化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 07-13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