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寻侨韵文脉,解码乡村振兴

    2025-07-13    阅读: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为深入了解侨乡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7月11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团队踏上著名侨乡安溪蓬莱镇的土地,沿着侨胞足迹与历史脉络,先后走访侨联、学校、美滨村、千年古渡口、故居等多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此展开,实践队员们体会侨胞“心系桑梓、守望相助”的赤子之心,侨乡的奋斗故事、古厝的千年记忆与乡村的振兴愿景交织成动人的篇章。
侨联座谈:解码侨乡发展的“红色引擎”
上午八点,实践队来到进来成长中心学校,与蓬莱镇侨联主席柯怀莲展开深入交流。“侨联是侨胞与家乡之间的‘连心桥’,更是乡村发展的‘助推器’。”柯怀莲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侨联成立以来,始终承担着联络侨情、服务侨胞、凝聚侨力的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协助侨胞返乡投资建厂,到近年来推动侨资参与乡村教育、医疗事业,侨联的工作渗透在民生改善的方方面面。她还提到侨联的工作主要是搭桥,组织“寻根之旅”,帮助广大蓬莱侨胞认祖归宗。这种情感联结不仅唤醒了侨胞的桑梓情怀,更为当地引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资源。
 
图为柯怀莲主席与实践队员面谈场景。王晶 摄
校园寻迹:从侨胞故事看家国情怀
随后,实践队走进梧桐中学,一尊林梧桐铜像正望着教学楼的方向。“这是1984年由著名华人林梧桐先生捐资千,是全县唯一一所设立高考考点的农村中学。”梧桐中学陈世灿主任介绍的话,揭开了这位“云顶高原创始人”与家乡教育的不解之缘。在纪念馆内显示,林梧桐先生出生在蓬莱镇,后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凭借勤劳肯干开创云顶集团,敢为人先;他家乡情怀浓烈,怀揣致成致笃孝心,十二次返乡,出资助力家乡教育、捐建学校,以实际行动反哺桑梓。
从白手起家的侨胞到心系桑梓的慈善家,林梧桐的故事展示了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能否将个人价值与家国命运相连。这场校园寻迹,让实践队队员们从侨胞的人生轨迹中,读懂了“家国情怀”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图为梧桐中学陈世灿主任为实践队员介绍的场景。吴一虹 摄
古渡听涛:千年码头的时代回响
午后的阳光洒在美滨村的晋江畔,在蓬莱镇镇长李琼月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了有着“千年古渡”之称的美滨渡口。“你们看这渡口的石阶,每一道刻痕都藏着故事。”老村长刘景顺指着江畔错落的花岗岩台阶说,美滨渡口始建于唐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当年商船从这里出发,载着安溪铁观音驶向泉州港、德化、永春等,再远销海外。而到了近代,这里成了侨胞背井离乡的起点。“多少人就是踩着这些石阶上船,背着‘番仔包’去异国他乡讨生活。”古渡口承载的不仅是交通功能,更是侨乡与世界对话的文化符号。
故居访贤:一生传奇里的赤子之心
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林梧桐故居。这座典型的闽南古厝,燕尾脊上的灰塑虽已斑驳,却依然透着精致。梧桐先生的晚辈亲属向实践队讲述:“梧桐先生总做第一人,敢为人先,高瞻远瞩;开创先生代号‘林代贤’,曾在马来西亚首相质疑时,铤而走险为祖国捐献大笔财富,爱国热忱令人动容。他总说,走得再远,根还在这方水土里。”
 
图为林梧桐故居曾住房间照。郑田婧 摄
行至结束,实践队的队员们明白,此行不仅是一次历史探寻,更是一场精神洗礼。侨乡的振兴,从来不是孤立的奋斗,而是海内外同胞跨越山海的共同守望。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发展,更是精神脉络的延续。从侨联的务实作为到校园里的侨胞故事,从古渡口的历史回响到故居里的赤子情怀,这些碎片化的记忆串联起侨乡的过去与现在,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唯有守护好侨胞的乡愁,激活历史的力量,才能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稳、更远,队员们将为蓬莱镇挖掘侨乡文化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献策献力,让侨乡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更动人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