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搜索
网报首页
社会实践
三下乡
校园新闻
大学生活
校园文学
大学学习
实践团队
大学生网报
>
三下乡
安徽理工学子蜀山陵园溯红色根脉 小井庄观改革新貌
发布时间:
2025-07-14
阅读:
7月上旬,安徽理工大学“红色基因,时代新声”实践团深入安徽省合肥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红色基因传承,以蜀山烈士陵园为实践核心,并探访肥西县小井庄,通过实地参观、深度访谈、影像记录等方式进行调研。
沉浸式感悟信仰力量 多维度对话传承故事
6月30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庄严肃穆的蜀山烈士陵园。在巍峨的纪念碑前,成员们列队肃立,仰望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全体成员紧握右拳,面向石碑,庄严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苍松翠柏间回荡。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王怀旺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缓步进入墓区。一条条幽静的小径旁,整整齐齐排列着先烈的墓碑。成员们放轻脚步,驻足瞻仰,感受历史的厚重。在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讲解员引导团队重点参观革命伉俪合葬墓展柜。“这位年轻的烈士,”讲解员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仅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牺牲前的日记中,用坚定的笔触写下‘投笔从戎,血战皖苏,倭寇不灭,何以为家’的豪迈誓言。再看这对革命伴侣,他们因共同的信仰走到一起,并肩战斗在抗日最前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成员们仔细端详展柜中泛黄的军功章和褪色的合影,认真聆听并记录下这些感人事迹。
7月1日,实践团再次来到陈列馆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馆内,四年级的小志愿讲解员王雨桐引起了成员们的浓厚兴趣。她佩戴着讲解证,声音清脆而自信地为观众讲述:“请看这里,这位烈士牺牲时只有23岁。他的日记本里,‘为党活着,为党牺牲’这八个字,墨迹清晰,仿佛能穿透时光!”当实践团成员提问:“小朋友,你觉得什么是安全?”王雨桐没有丝毫犹豫,目光坚定地回答:“安全,就是不能让烈士叔叔们白白牺牲!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强大又美好!”王雨桐的专业讲解和深刻理解,生动体现了红色基因在少年一代心中的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小志愿讲解员王雨桐陆艺之供图
实践团在陵园内随机采访了多位参观者。来自河北、在合肥求学的大学生刘悦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以前总觉得英雄的故事停留在书本里,离我们很遥远。但今天站在这里,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有我们这些大学生,都在静静地瞻仰、思考,我才真切感受到,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就活在一代代人的铭记和传承里。”她向成员展示了自己手机相册里一张特别的照片:近处是庄严肃穆的烈士墓碑,远处则是现代都市的繁华天际线,两者同框,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这张照片像一座桥梁,”刘悦解释道,“连接着过去的牺牲与今日的和平,时刻提醒我们安宁生活的来之不易。”实践团还采访了其他几位不同年龄、职业的参观者,收集了他们对红色教育、精神传承的看法。
探访改革源头 速览乡村新颜
7月2日,实践团赴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进行对比调研在包产到户纪念馆,讲解员借助沙盘模型,简要介绍了四十多年前农民们“敢为天下先”、按下包产到户手印、划分田地签订契约的历史性突破,并提到这一制度创新为肥西县成为安徽省首个GDP突破千亿的县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为实践团航拍记录小井村的稻田陆艺之供图
实践团还参观了万里同志在小井庄调研时的故居,观察了旧藤椅、泛黄工作笔记等简朴陈设。深入村庄,村民王大爷热情地向成员们介绍了当地依托改革历史发展生态农业和民宿旅游的情况:“现在田里种生态稻,村口的民宿一到旺季,订单根本排不过来!”实践团操控无人机进行了简短航拍,记录了稻田与民宿交织的景象。
深挖红色传承 积累一线认知
从蜀山烈士陵园的精神溯源,到小井庄改革热土的发展观察,实践团以行程为笔,勾勒出红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交融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陈列馆前合影韩毅供图
团队尤其重视与不同群体的深度对话,收集了大量关于红色教育成效、公众历史认知、精神传承现状的第一手鲜活素材与影像资料,同时以小井庄的探访则作为延伸观察点,提供了红色精神与改革精神在乡村发展层面的对照视角。陵园里的黑蝴蝶、孩童的讲解、乡村的蜕变,共同诉说着:历史从未远去,它在岁月细节里、在不同群体的对话中、在乡村振兴的实践里,持续生长出面向未来的力量,指引着青年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行。
(通讯员 李宛潞)
作者:李宛潞
来源:
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我的“三下乡”:走进乡企,助力振兴
07-14
湖科大商学院“三下乡”团队为石鼓油纸伞电商发展探路
07-14
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团队解码界首剪纸:在守正创新中点亮非遗传承新光
07-14
安徽理工学子蜀山陵园溯红色根脉 小井庄观改革新貌
07-14
百亩柚园传“锦囊” 青春助农“柚”丰收
07-14
黄土之上·红音燎原队(六)| 溯艺信天,聆韵延安
为深入挖掘陕北民歌中的红色文化基因,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路径,实践队前往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剧院,观赏了融合陕北民歌、说书等
07-14
“星灯”五载引航路,材料青春暖童心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点亮星灯”实践队连续五年赴东乡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开展支教,以“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破
07-14
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医路传情,红韵留攀”赴攀枝花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触摸历史印记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长征精神宛如一座巍峨的灯塔,始终照亮着中国人前行的道路。为传承这伟大精神,让新时代青年在历史的浸润中汲取信
07-14
大学生网报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