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发展成就实践团深入界首市田营镇、市文化馆、砖集镇等地,以田野调查形式探寻界首剪纸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交流访谈等方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见证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力与青年力量的创新实践。
田野调查:从传统应用场景式微到传承新希望的现实图景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抵达田营镇,面向当地居民、商铺老板、学生等群体展开调研。当地老人回忆:"过去腊月里家家户户剪窗花,红纸往窗上一贴,年气就漫出来了。"而如今工业化生产的剪纸制品以低价优势占据市场,手工剪纸的日常应用场景被大幅压缩,年轻一代对传统纹样的认知逐渐模糊。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田泽坤 供图
但文化传承的星火仍在燃烧。调研发现,田营镇政府正通过文化节展演、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强化宣传,部分小学将剪纸纳入课后服务课程。"当看到小学生用稚嫩的手剪出囍字纹样时,我们意识到非遗传承需要代际接力。"团队成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种政府主导、教育跟进的模式,为传统技艺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沉浸体验:在非遗技艺中触摸文化根脉 次日,实践团走进界首市文化馆,开启非遗学习之旅。馆内古朴雅致,木版年画、界首刺绣、刀马人(界首彩陶)等非遗展品,诉说着界首的文化故事,非遗传承人刘广军的指尖技艺让团队成员震撼。他手持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纸屑如细雪飘落,三分钟后一只带露珠的蝴蝶便"飞"出纸面,翅膀上的脉络如同工笔画般细腻。当成员们尝试复刻时,才发现看似简单的对称图案,实则需要"稳如磐石、准如标尺、巧如灵蛇"的控剪功力。

图为刘广军老师展示剪纸技巧 田泽坤 供图
成员们体验时,在剪刀转折、力道控制上频频“踩坑”,经刘广军指导“剪纸讲究‘稳、准、巧’,要顺纹理、靠手感”,才完成粗糙却充满成就感的作品。“希望大学生用新媒体、AI等新办法推广界首文化。”刘广军的期盼,让团队感受到传承人的匠心与创新意识。
创新实践:当传统技艺遇上青春表达 实践团在7月2日探访了砖集镇刘广军剪纸艺术工作室与砖集中学手工教室。在工作室,通过工业剪纸与手工剪纸对比,成员们发现:工业剪纸规整统一,手工剪纸的锯齿纹样却藏着匠人的灵动温度。试穿融合剪纸元素的绒布云肩时,成员感叹:“非遗不是展柜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走进生活的鲜活文化。”

图为刘广军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手工教室 田泽坤 供图
砖集中学手工教室的学生作品令人惊叹,童真造型中透着技艺功底。“孩子们把剪纸和校园、家乡结合,让传统有了新活力。”刘广军的欣慰,展现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成果。此次探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既要守“魂”,又要创新。
青年担当:以实践书写非遗传承新篇章 三天调研中,团队从田营镇的现状洞察,到文化馆的技艺体验,再到砖集镇的创新见证,全方位探寻界首剪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非遗传承任重道远,青春力量正以实践为笔,书写创新篇章。”团队成员的思考,呼应着传承人对青年的期待。

图为团队与传承人刘广军老师集体合影 田泽坤 供图
界首文化馆内,团队与刘广军的合影定格了这场文化对话。成员手中的剪纸作品与镜头里的光影交相辉映,恰似传统与现代的握手。正如实践团在调研报告中所写:非遗传承不是将老手艺封存在博物馆,而是要让它像剪纸纹样一样,在时代的红纸上不断剪出新生的图案。(通讯员李宛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