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一院一镇一品”实践专项号召,巢湖学院“智汇农业,数联乡村”智慧农业发展调研团于7月2日踏上前往同大镇的暑期三下乡之旅。调研团成员们怀揣着对乡村发展的热忱,通过访谈、采访的方式,深入同大镇镇政府、葡萄园、南闸公社、蔬菜种植园、三河古镇、小满稻梦空间等地开展调研与参观活动,旨在探寻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调研团首站走访同大镇镇政府,重点考察智慧农业发展情况。在这里,成员们受到镇政府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镇政府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同大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的整体规划与布局,一是积极推动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如推广智能灌溉系统、农业物联网技术等,将智慧农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二是完善政府支持体系,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户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三是积极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调研团成员还就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等问题与镇政府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此次访谈使团队成员对同大镇智慧农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实地调研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调研团的第二站来到同大镇的葡萄园和蔬菜种植园,实地探讨智慧农业技术落地应用情况。在同大镇永安村葡萄园,种植大户的园主调研团队展示种植成果。园内主栽夏黑、阳光玫瑰等品种,是“同大葡萄”区域品牌的主力产品。园内铺设的滴灌管道替代了传统人工浇灌,水分精准输送到葡萄根系,既省时省力,又提升了葡萄甜度与产量,助力同大葡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通过对园主进行采访,调研团成员更加深入了解智慧农业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蔬菜种植园,自动滴灌系统和环境监测传感器,实现了蔬菜种植的精准化管理,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安全性。调研团成员与种植园的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智慧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此次实地考察让团队感受到了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南闸公社是同大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调研团的第三站来到这里,不仅了解公社的历史发展脉络,还对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使命有了深刻认识。在参观过程中,公社负责人介绍了南闸公社在新时代如何依托自身资源,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如今的南闸公社,在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如农事体验、民俗文化展示、康养路线等。实践团成员通过与公社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到南闸公社在过去曾是当地重要的生产生活中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一位公社工作人员回忆道:“那时候,大家在这里一起劳动、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充满了干劲和欢乐。”实践团意识到,南闸公社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可通过打造主题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独特的乡村历史文化。调研团成员通过与公社工作人员的交流,深入了解农旅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南闸公社的智慧化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调研团的第四战来到三河古镇和小满稻梦空间。三河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近年来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将智慧旅游与古镇保护相结合。三河古镇内,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静静诉说着岁月故事,街巷间零星分布的传统农具,成为农业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农耕文明发展的缩影。邮政小巷内,青石板路旁低矮的砖木房屋斑驳沧桑,老式信箱锈迹斑斑,无声地展现着往昔的生活场景,与现代科技形成强烈反差。在小满稻梦空间,现场陈列的石磨、碾子等传统研磨工具,诉说着古老的粮食加工工艺;在入口处,简化版复兴号列车模型尤为醒目;同大镇特产在屋内有序摆放。最引人注目的是同大镇稻虾米展区,通过图文、实物与影像,全方位展示稻虾共作模式下稻虾米的生产成果。调研团成员对稻梦空间的负责人进行了采访,了解到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业产业的发展。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巢湖学院“智汇农业,数联乡村”调研团通过深入同大镇的多个地点开展调研和参观活动,以访谈和采访的方式,全面了解了智慧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成员们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未来,调研团将对此次调研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为同大镇及王家坝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同时,团队成员也将继续关注乡村振兴事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同大镇的智慧农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也将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