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烽火映初心 薪火照征程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七月初,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烽火传薪”青年实践团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实践团以“红色传承”为主题,寻访革命前辈后人,从尘封的记忆中打捞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在五河县,实践团成员见到了革命前辈王胜昌与王崇善的后人王丽华。通过她的讲述,两位革命先辈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烽火人生徐徐展开。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革命前辈后人讲述前辈革命故事  余晨 供图
  出身皆贫苦,年少赴国难
  王阿姨缓缓翻开家族的记忆相册,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烽火岁月,便在她时而哽咽、时而坚毅的语调中,有了具象的温度。“两位前辈都是苦出身啊。”王阿姨的话刚起头,实践团成员王昊天便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当听到“王胜昌16岁被抓壮丁后逃出,1941年毅然加入新四军”“王崇善6岁丧母、12岁丧父,16岁就上了抗日战场”时,他的笔尖顿了顿。“在那样的年代,‘活下去’已是难题,他们却把‘救国’刻进了少年心事。”他后来在实践日记里写道,“我们这代人从未体会过真正的苦难,却在前辈的故事里,读懂了‘信仰’二字最原始的重量。”
  图为革命前辈王胜昌照片  余晨 供图
  舍身护家国,并肩续征程
  抗日战争时期,五河地区日寇肆虐,王胜昌为联合地方抗日武装共歼敌寇,途中不幸被捕。危急时刻,他沉着指挥同志们有序撤离,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为我党保留了珍贵的抗日有生力量。脱险后,他未及休整便再次投身民族解放运动。抗战胜利后,两位英雄的脚步未停。他们随各自部队先后参与解放西南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事,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续写忠诚。
  在生死关头,前辈想到的不是自己,是‘保留抗日的火种’。这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担当,让实践团成员们这些在和平年代长大的青年,突然懂了‘家国’二字不是口号。革命前辈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每个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刻,选择了向前一步。这种‘一步’,在今天看来,就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图为革命前辈王崇善照片  余晨 供图
  建国各奔忙,南北守家国
  新中国成立后,命运将两人推向不同的战场。王胜昌所在的六十二师编入志愿军,北上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王崇善则随部队南下支援西藏,开启了雪域高原的坚守。“在西藏,他们连军饷都不要,说‘今天上了战场,明天不一定能回来’。”王阿姨指着一张泛黄的军功章照片在西藏说。物资匮乏时,他们打猎换粮,一次猎虎险些丧命,虎皮被允许留作纪念,成为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
  舍家为家国,铁骨亦柔情
  停战之后,王崇善留在西藏剿匪。战争创伤让他失去生育能力,领养的女儿成了家人的牵挂。一次战斗正酣时,女儿病危,战友急报劝归,他却坚守指挥岗位,直至部队领导下令才冒着枪林弹雨冲过子弹横飞的桥面回家。安顿好孩子送医后,他又立刻返回战场,最终却未能留住孩子的生命。
  图为革命前辈王崇善所获得的勋章  余晨 供图
  从抗日战场到雪域边关,从枪林弹雨到和平建设,王胜昌与王崇善用一生践行着革命信仰,他们的故事,在实践团成员的心中种下种子。安徽理工大学“烽火传薪”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铭记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烽火岁月的精神薪火在新时代继续燃烧。
作者:“烽火传薪”青年实践团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烽火映初心 薪火照征程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