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能量”社会实践队一行15人走进湘西德夯苗寨,以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为主要方式,开展苗族文化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观赏民俗表演、探访传统工坊、与手艺人面对面交流等形式,队员们系统感受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传承活力,为理解民族文化保护的现实意义积累了鲜活素材。
德夯幻境地处湘西武陵山区,依托当地苗族聚居区的文化资源,集中展示了苗族传统民俗、技艺与生活方式,是湘西苗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实践队抵达后,首先在民俗广场观看了一场完整的苗族传统舞蹈表演。
舞台上,5名身着传统苗服的演员依次登场,服饰以靛蓝土布为底,领口、袖口绣有几何纹样,银饰在阳光下折射出微光。演员们以肢体为媒介,将插秧、撒谷、织布等苗族日常劳作场景融入舞蹈:俯身时模拟插秧的姿态,扬手时再现撒谷的动作,转身时展现织布的节奏。这些源于生活的动作编排,不加刻意修饰,却将苗族与土地相依的农耕文明印记,通过舞蹈自然呈现。表演中段,一名男演员手持芦笙伴奏,乐声时而高亢、时而舒缓,与舞蹈动作形成呼应。
表演尾声,主持人向观众介绍:“接下来是苗族踩脚舞,‘踩脚’象征消灾祈福,也代表情谊相连,有请大家一起参与。”实践队队员们应声加入,与演员们围成圆圈。随着鼓点响起,大家按照“轻踩对方脚背、再换脚回踩”的规则互动,起初动作生疏,在演员引导下逐渐熟练。圆圈转动间,队员们与演员的笑声交织。队员们在互动中突破观赏者身份,以体验感受苗族民俗文化的内涵。
离开表演区,实践队沿石板路走访了苗鼓展示区及4家传统工坊。苗鼓展示区陈列着大小不一的苗鼓,鼓身由木头制成,鼓面蒙着牛皮,边缘用铜钉固定。苗鼓是苗族重要的乐器,祭祀、节庆都离不开它,不同鼓点有不同含义,比如快节奏代表欢庆,慢节奏用于祭祀。在酿酒工坊苗族手艺人龙师傅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工坊内靠墙摆放着10余个陶缸,缸口盖着竹编盖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我们的米酒用本地糯米做原料,按蒸米、拌曲、发酵、蒸馏的步骤来,曲是用辣蓼草做的,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法子。”龙师傅边说边打开一个陶缸,舀出米酒请队员品尝。酒体清澈,入口温润,咽下后有回甘。让队员们感受苗族饮食文化的特色。扎染工坊内,蓝白相间的布匹挂满墙面,既有未裁剪的坯布,也有缝制成的围巾、桌布。成品花纹雅致,每件作品都展现手艺人的技艺。苗绣工坊分为展示区与制作区。展示区的墙上陈列着10余件传统苗服,苗服上,五彩丝线绣出的花鸟、图腾等纹样清晰,这些纹样承载着苗族的历史与文化。制作区内,一名手艺人正伏案绘制绣样,这是传统技艺当代传承的体现。
此次德夯之行,让队员们真切感受苗族文化的多样魅力。从民俗舞蹈到传统工艺,苗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着活力。本次调研加深了队员们对苗族文化的理解,让大家意识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当代人的努力,将多彩的苗族文化继续发扬传承下去。
通讯员 李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