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乡村振兴,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为探索这一战略在基层的实践路径,了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2025年7月6日和9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实新质农创队”深入五河县盛堂水产养殖合作社、黄李村与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技术-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的实证研究,以探寻数字化与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密码,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样本,书写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答案”。
五河县实践篇:数字赋能,五河盛堂水产养殖的智变之路7月6日,实践团队前往五河县盛堂水产养殖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该合作社坐落于沱湖西岸,是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区,以螃蟹养殖为主要业务,在数字化养殖领域经验丰富。
在此次考察中,实践队提前联系合作社负责人,预约走访时间,沟通调研方向。到达后,队员们与负责人展开深入交谈,负责人详细介绍合作社基本情况。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合作社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提升养殖效率和质量。交谈结束后,团队跟随负责人一同前往养殖基地参观。在养殖基地的各个关键位置,分布着众多的物联网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指标,数据同步大屏。数字渔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方数据,实现养殖过程的全流程高效管控。此外,“润沱”品牌的螃蟹获得ISO9001认证,入选全国特质农产品,畅销各地,成为数字化水产养殖典范。
图为团队成员在负责人带领下现场观看螃蟹生长基地。张敬雯供图在深入了解合作社的运营情况后,团队根据负责人的推荐,前往临近的黄李村。黄李村网信文化发达,村民积极利用网络为合作社螃蟹产品宣传推广,促进线上销售,推动螃蟹产业与网信文化相互促进。
调研中,团队了解到养殖基地面临技术人员不足,人才缺失等问题,这对相关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制约。与黄李村村长的交流得知,农业想要长久的发展需要持续创新,融入新质生产力,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
怀远县实践篇:科技领航,怀远农业的多元探索之旅7月9日,团队一同前往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在这里团队领悟到科技农业的魅力,深刻认识科技兴农理论。
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是经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园区,秉持“创新驱动、产业兴农”理念,为农业现代化助力。设研发、产业示范等功能区,推广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及智慧农业技术,联动企业与农户带动周边农业提质,是区域农业科技转化的重要平台。
实践队首站探访热带植物展示馆,讲解员引导团队参观,逐一介绍馆内热带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实用价值,并着重说明馆内通过环境控制系统、新风系统及视频监测系统等技术,实现对室温、灌溉、通风的精准调控,为植物提供适宜条件。团队认真听讲,对科技在植物培育中的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
图为团队成员跟随队伍探索热带植物。叶可欣供图随后,实践队进入现代设施农业栽培区,重点了解特色种植技术和智能管理模式。队员们现场观察了整齐的南瓜藤和小番茄种植区,与管护人员交流作物授粉要点,并通过讲解掌握了椰糠栽培技术在改善生长环境、提升产量方面的作用,以及智能水肥一体机精准调控水肥的核心优势,直观感受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最后,实践队来到榴米庄园,参观安徽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星禾科种苗技术研发中心,了解到其在种苗繁育,品种引进与提纯等多方面成果。参观结束后,队员们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问题,进一步拓宽了队员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认知。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研究人员工作。叶可欣供图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数实新质农创队”深入探究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多元应用,切实感受到科技为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强劲动力,从五河盛唐水产的数字化养殖,到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先进种植与种苗繁育技术,新质生产力贯穿始终,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度与效率,更拓宽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路径。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负责人合影。叶可欣供图此次社会活动的顺利完成,使团队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前景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也为后续进一步探索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筑牢了研究根基。(通讯员 叶可欣 张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