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发展成就实践队伍奔赴界首市,开展非遗文化实践活动。以界首剪纸为核心,通过走访调研、文化体验、技艺交流,挖掘非遗价值,助力传统文化创新传承,让古老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田营镇走访:触摸传承脉络 6月30日,实践团首站走进田营镇,开启非遗探索。抵达后,团队围绕界首剪纸,以问卷、访谈等形式,与居民、商户、学生交流,梳理传承脉络。交流中得知,界首剪纸曾是节庆“标配”,老一辈亲手剪窗花传递祝福。但时代发展下,工业制品挤压手工剪纸空间,年轻一代参与热情下降。欣慰的是,政府加大宣传,部分小学设剪纸课,为传承注入新生力量。实践团专业严谨,获得群众认可。此次调研,让团队掌握一手资料,认清非遗传承机遇与挑战,坚定助力传统文化焕新决心。
文化馆体验:感悟匠心坚守
7月1日,实践团走进界首市文化馆,开启沉浸式非遗学习。踏入文化馆,古朴雅致,传统手工艺品陈列,诉说界首文化故事。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团队见到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广军。刘老师热情讲解馆内非遗:木版年画色彩浓烈、线条粗犷,门神福娃栩栩如生;界首刺绣针脚细密,花鸟虫鱼尽显巧思;刀马人(界首彩陶)以戏曲人物造型,实现戏曲与陶艺融合。刘老师的讲解,让成员感 受非遗底蕴,明晰传承意义。随后,刘老师现场展示剪纸技艺。他手持剪刀红纸,指尖翻飞,数分钟剪出栩栩如生蝴蝶,翅膀纹路、触须纤毫毕现。成员们尝试剪纸,看似简单的“蝴蝶”,操作却困难重重。刘老师耐心指导,最终成员剪出粗糙却满是成就感的“蝴蝶”,欢呼声响彻文化馆。活动尾声,团队采访刘老师,他希望大学生借新媒体、AI赋能传播界首文化。当日之行,成员领略非遗魅力,体会传承人坚守。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承载千年智慧,成员期待成文化桥梁,让非遗种子发芽。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剪纸 田泽坤 供图
砖集镇探访:见证创新活力 7月2日,实践团前往砖集镇,走访刘广军剪纸工作室与砖集中学手工教室,探寻传承密码。在工作室,刘老师引导团队欣赏库淑兰等大师作品,成员领略不同风格剪纸魅力。大家学习刻画与剪纸技法差异,体会工业与手工剪纸在锯齿纹样处理上的韵味——工业规整,手工灵动。成员有幸试穿刘老师制作的绒布云肩,其融合剪纸元素,展现民间艺术创新,让成员感受非遗当代生命力,领略“活态传承”魅力。离开工作室,实践团来到砖集中学手工教室。教室内学生剪纸作品充满童真,诠释剪纸艺术且不失功底,展现非遗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成果,离不开学校重视,让团队看到传承希望。手工教室中,指导者为团队成员讲解剪纸。作品红黑配色、图案精细,指导者剖析思路要点,成员倾听交流,呈现传承人与大学生知识传递画面,彰显非遗传承代际交流活力。此次探访,成员对剪纸认知与体验升级,思考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古老技艺适配现代生活、吸引年轻人传承之路。
图为手艺传承人为团队成员指导要点 田泽坤 供图
街头调研:聆听大众声音 实践团还将调研延伸至街头。界首集市上,蓝队服成员与白衣少年对坐,成员持问卷询问少年对界首剪纸的认知。少年专注回应,身旁三轮车堆着农产品,集市成获取大众反馈的场域。 这展现团队从广泛群体获取信息的努力,老一辈坚守、青少年认知,都是非遗传承生态部分。通过调研,团队勾勒界首剪纸在大众生活模样,为传承策略制定汇聚民间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姜文鹏进行问卷调查 田泽坤 供图
剪纸作品展示:定格艺术之美 实践活动中,界首剪纸作品亮眼。四幅“春夏秋冬”主题作品,红底白衬装裱悬挂,精细剪刻四季花卉、鸟兽,展现精湛技艺与深厚内涵,是非遗传承成果直观体现,让成员与大众领略其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的界首剪纸作品 田泽坤 供图
青春赋能:书写传承新章 数日界首非遗实践,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以青春之姿,为界首剪纸传承注入活力。从田营镇调研,到文化馆感悟,再到砖集镇探索、街头聆听、赏剪纸作品,成员深度参与,深化非遗认知,搭建传承桥梁。实践获当地认可,让团队明晰传承使命。未来,团队期待持续深耕,借新媒体、创意设计讲好非遗故事,让文化瑰宝走出界首,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让非遗火种在青春力量下,燃得更旺、传得更远。
(通讯员 凌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