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六安红色文化创新发展——青春实践赋能,激活红色基因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在革命老区六安,红色文化是深深融入城市血脉的精神标识。这个暑假,6月23日至6月27日,安徽工业大学大别山红传创新团队以“六安红色文化创新发展”为主题在这片热土上开展了实践活动探索,青春力量与红色基因碰撞交融,书写着红色传承与创新的崭新篇章。

  一、沉浸式触摸红色根脉

  六安烈士纪念馆,是开启这场红色之旅的密钥。踏入馆内,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的革命史诗缓缓展开。

  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联的困境中,孤军坚守大别山,以灵活游击战术粉碎敌人“清剿”,成为南方8省游击区成军建制的钢铁力量,其浴血奋战的故事,藏在序言的字里行间,更刻在历史的年轮中;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足迹,从重建时的艰难抉择,到先期抵达陕北的英勇征程,在展板与史料里清晰可循。烈士简介墙上,一个个英名背后,是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热血人生,团队成员们驻足凝视,触摸着先辈们的信仰温度,沉浸式感受六安红色文化的厚重根基,为后续创新实践筑牢精神底座。

  二、用影像定格红色记忆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沿着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五军的史料展区缓缓前行。老式煤油灯、磨破的草鞋、泛黄的作战地图……这些实物展品在镜头下变得鲜活。成员们用手机拍下红二十八军重建时的会议记录手稿、徐海东将军的旧照,以及烈士墙上密密麻麻的姓名——那些直白的字迹里,藏着1930年代年轻人的热血。团队成员王月蹲在展柜前,用微距镜头拍下红二十五军军徽上的齿轮纹路:“这比课本上的插图更震撼,每一道刻痕都像在说话。”

  三、让红色记忆融入生活

  离开纪念馆后,我们尝试把红色元素带回日常生活。在六安老城区的咖啡馆,我们和店主提议,将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打印成桌垫,客人喝咖啡时能随手看到“从六安到陕北”的路线标注;在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我们与老人们并肩畅谈,各自讲述着我们对红色文化的记忆。最意外的是在街上——一位穿军装的退伍老兵看到我们背包上的红二十八军徽章(纪念馆纪念品),主动聊起他曾经的往事,“你们年轻人愿意听这些,真好。”

  四、青春力量点燃红色火种

  这场实践,本质是“青春与历史的对话”。团队成员们在创新中,对“大别山精神”有了更深理解——红二十八军“孤军奋战却永不言弃”,红二十五军“万里长征坚定向前”,这些精神,正通过青春实践,转化为当代青年的奋斗底色。

  六安红色文化创新发展,也为革命老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样本:以青春创意为笔,以实践行动为墨,在“传承”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没有宏大的项目,没有商业化的运作,我们只是用大学生最擅长的方式——记录、整理、分享,让红色文化从展馆走进现实。当我们把照片发给纪念馆工作人员时,对方回复:“你们拍的军徽特写,比我们的官方图更有温度。”或许真正的传承本就如此:不需要复杂的形式,只要愿意弯下腰,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历史就会在青春里找到新的落脚点。

  未来,这场青春实践还将继续——更多“00后”正加入红色文化创新行列,用代码、用设计、用脚步,续写六安红色故事的崭新篇章。当红色基因与青春创意深度融合,六安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之路。

作者:孙馨,王月    来源:孙馨,王月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赓续红色基因 护航心灵成长—赴实验中学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走信阳红色路,做青年先锋人”实践团赴信阳固始开展“三下乡”爱国
  • 雅韵承风铸国魂 稚心逐光共成长
  • 雅韵承风铸国魂 稚心逐光共成长
  • 2025年7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点人生”江苏徐州分团“凤鸣长淮”在江苏徐州丰县王沟镇赵庄小学的第六日教学活动如期展开。
  • 07-14
  • 大学生当“心理老师”?东乡少年的夏天被这样点亮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