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寻方城石猴: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导语:2025年7月1日,河南城建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材”聚红心,“化”启新程实践团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走进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深入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石猴。通过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参与石猴制作、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实践团以青春之力,助力这一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一、砚山铺村寻踪:石猴故里的文化密码
  清晨的阳光穿过砚山铺村的老槐树,将斑驳的光影洒在青石板路上。实践团成员沿着“石猴一条街”缓步前行,家家户户门口晾晒的滑石原料泛着温润的白光,墙上绘制的“猴戏图”壁画生动活泼——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石猴文化的气息。走进李师傅的“石猴工坊”,一股淡淡的滑石粉末清香扑面而来。货架上,大小不一的石猴作品错落陈列:拳头大的“蹲猴”咧嘴憨笑,巴掌小的“跃猴”前爪腾空,还有缀着红绳的“母子猴”,猴崽依偎在母猴怀中,眼神灵动如真。“这滑石是咱砚山特有的,质地软、颜色白,刻出来的猴才有灵气。”李师傅指着墙角堆放的石料说,这些看似普通的石头,要先经清水浸泡三日,去除杂质后才能动工。谈及石猴的历史,李师傅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族谱,里面记载着李氏家族自清代传承石猴技艺的脉络。“祖上从宋代就开始做石猴,那时候是走街串巷叫卖,现在成了‘国宝’。”他指着墙上的“非遗证书”,眼里满是自豪。当成员们问及“石猴祈福”的民俗时,李师傅笑着拿起一尊双猴相拥的作品:“你看这两猴抱在一起,叫‘时候到’,新婚夫妇会摆一对,盼日子红火;给孩子戴个小石猴,是盼他平安长大。”这些藏在纹路里的祝福,让实践团成员读懂了石猴不止是工艺品,更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寄托。

  二、匠心传承:刻刀下的千年坚守
  “打坯要稳,细刻要灵,打磨要润——这是做石猴的三字经。”李师傅拿起刻刀,在一块长方形滑石上演示起来。他左手按住石料,右手握刀倾斜45度,“噌噌”几刀,石猴的头部轮廓便初具雏形。“先定眼窝,再刻鼻子,最后开嘴,五官得有神气。”他的拇指在猴脸部位反复摩挲,指尖的老茧与滑石的细腻形成奇妙的触感对比。实践团成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刻刀体验。成员王浩刚下刀就手忙脚乱,刻出的猴脸歪歪扭扭,滑石粉末沾满指尖。“别急,刀要跟着感觉走。”李师傅握住他的手,引导着调整角度,“你看这猴耳,要刻成半圆,像在听动静,才活泛。”半个时辰后,王浩的“处女作”终于完成,虽然线条粗糙,却也有了几分憨态。“原来简单的造型里藏着这么多门道!”他看着自己刻出的石猴,深刻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分量。最令人动容的是李师傅对待工具的态度:他的刻刀有十余把,大小不一,刀柄被磨得锃亮。“这把小弯刀是刻猴爪的,那把宽刃刀是打坯的,用了三十年了。”他像介绍老朋友一样说着,忽然指着墙角的电动打磨机,“现在也用点新家伙,但刻花纹必须手作,机器刻不出那股灵气。”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这间工坊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此次实践,实践团不仅记录下石猴技艺的传承故事,更搭建起传统与青春的桥梁。正如成员们在实践报告中所写:“当刻刀与滑石相触的瞬间,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千年的技艺,更是需要年轻一代守护的文化根脉。”未来,这份“青春之约”将持续下去,让方城石猴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讲述属于中原大地的匠心故事。
 
作者:胡亚伟    来源:河南城建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赓续红色基因 护航心灵成长—赴实验中学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走信阳红色路,做青年先锋人”实践团赴信阳固始开展“三下乡”爱国
  • 雅韵承风铸国魂 稚心逐光共成长
  • 雅韵承风铸国魂 稚心逐光共成长
  • 2025年7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点人生”江苏徐州分团“凤鸣长淮”在江苏徐州丰县王沟镇赵庄小学的第六日教学活动如期展开。
  • 07-14
  • 大学生当“心理老师”?东乡少年的夏天被这样点亮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