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下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涪韵探鲜”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涪陵榨菜博物馆,展开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调研之旅。团队成员通过解读数据、聆听故事,系统探寻涪陵榨菜的文化底蕴与科技赋能密码,深刻感受这一传统产业在时代发展中的创新活力。
实践团步入博物馆,营养元素展示区的科学数据率先引发关注。展板信息显示,因涪陵独特地理环境孕育的茎瘤芥,蕴含17种游离氨基酸,每100克榨菜中蛋白质含量达4.1克、钙280毫克、磷130毫克、铁6.7毫克。这些直观数据不仅揭示了榨菜对人体健康的高价值,更让同学们从科学视角重新认识这一常见食材,意识到其背后蕴藏的丰富营养内涵。
展区同步呈现的芥菜变种历程图,清晰梳理了芥菜家族的演化脉络。据介绍,芥菜分为根芥、茎芥、叶芥、薹芥4个大类共16个变种,其中四川盆地分布有14个变种,包括大头芥、茎瘤芥、抱子芥等,为榨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
(图为芥菜变种的历程图 袁身林供图)
在技艺传承展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谱系与发展历程引人驻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技艺的传承人群像鲜活呈现:国家级传承人万绍碧深耕技艺数十载;同为国家级传承人的李朝盛、白长文等,以坚守诠释“诚信至善、固本开新,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行业精神。
展区特别介绍了2015年“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十大民间艺人”评选活动。当时,来自各乡镇的22件作品经匿名评审,最终评选出吴兴碧、田茂全、洪军等十位民间艺人,彰显了传统技艺在民间的旺盛生命力。值得关注的是,市级传承人赵平主导研发的《整形袋装榨菜的开发》成果,全面取代传统坛装模式,推动榨菜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的创新融合。
涪陵榨菜的跨界影响力成为展区亮点。数据显示,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榨菜累计陪伴超10次太空任务:杨利伟在《天地九重》中记载“榨菜稳居航天员最喜爱食品榜首”;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的第一顿太空早餐包含榨菜;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后第一餐亦有榨菜身影。
(图为成员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 程文雨供图)
在体育领域,榨菜同样发挥独特价值。超300名国内外运动员的饮食中出现涪陵榨菜,羽毛球世界冠军张亚雯曾在公益活动中为其代言,奥运冠军武大靖担任乌江品牌大使,助力“探秘乌江轻盐榨菜智慧工厂”活动吸引百万网友在线参与,让涪陵榨菜的品牌影响力跨越国界。
(图为榨菜在航空和体育方面的成就 袁身林供图)
科研传承展区的一组数据彰显科技力量: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现有在职职工94人,其中研究员8人、博士3人,建有3个固定试验基地和4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榨菜杂交育种之父”陈材林的成果尤为突出,他发现鉴定4个芥菜新变种,育成4个变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榨菜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博物馆外的场景雕塑生动还原“腌制榨菜”“装坛封口”等传统工序,与馆内乌江、餐餐想等品牌矩阵形成呼应。目前,涪陵榨菜产业年销售额超百亿元,带动超10万农户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农业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
此次实践活动中,“涪韵探鲜”团队成员通过数据解读与故事聆听,深入理解涪陵榨菜从“小菜粒”到“百亿产业”的蜕变历程。团队表示,将把调研所得转化为实践动力,以青春力量助力榨菜文化传播与产业创新,让这一承载着人文与科技双重价值的地方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图为“涪韵探鲜”实践团在榨菜历史记忆博物馆的合照 胡晨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