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一针一线绣非遗——薪传社会实践队学习鲁绣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2025年7月13日,烟台理工学院薪传社会实践队来到青岛乐炁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在高级非遗技艺传承师子耘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鲁绣技艺,通过了解其起源发展、掌握基础针法及制作书签,近距离感受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上午9时,实践队员们围坐于长桌旁,子耘老师手持一柄绣花针,率先展开了鲁绣文化的讲解。她指尖捻着一缕丝线,将其在阳光下轻轻晃动:“鲁绣又称‘山东绣’,是中国‘八大名绣’中历史最悠久的绣种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为让队员们更直观理解,她展示了一幅复刻的明代鲁绣《芙蓉双鸭图》仿品,“你们看这禽鸟的羽毛,用的是传统‘发丝绣’,一根丝线要劈成八分之一,绣出的纹理才像真羽一样有层次。”

子耘老师结合实物讲解鲁绣的发展脉络,从古代宫廷贡品到近代民间实用绣品,再到如今的非遗创新,她特别提到鲁绣与其他绣种的差异:“苏绣讲究精细,粤绣看重艳丽,而鲁绣胜在‘粗中有细’,比如这‘打籽绣’,看似颗粒分明,实则每一粒‘籽’的大小都要均匀,这是咱山东人实在又较真的性子体现。”队员们凑近观察绣品细节,不时发出惊叹,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关键信息。
 
进入针法教学环节,子耘老师先从最基础的“平针绣”教起。她手腕轻转,针脚在布面上如走直线,“绣直线要像写毛笔字,起针收针都要藏锋,这样才显得干净利落。”初次尝试时,学生们常出现针脚歪歪扭扭,丝线打结等情况,子耘老师便亲自示范:“拇指推针,食指压线,力道要稳,就像在布上‘走路’,一步一步慢慢来。”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大家的手法逐渐娴熟。

随后教授的“回针绣”“盘金绣”等五种针法各有难点。“盘金绣”需用金线沿轮廓盘绕,再用丝线固定,子耘老师特意放慢速度:“金线硬,丝线软,两者要像搭档一样配合,太紧会皱,太松会散。”子耘老师指点道:“转角时金线要留一点点余量,就像人转弯要放慢脚步,这样才自然。”

中午短暂休息后,实践活动进入书签缝制环节。子耘老师为每人分发了裁好的亚麻布书签、十二色丝线和绣绷。“今天咱们制作DIY书签,可以选梅花、兰草,或者简单的几何纹,用上午学的针法组合完成。”她走到队员中间,逐个指导设计思路。

绣制过程中,教室里只闻针线穿过布料的细微声响。“你看,线绕针两圈,再从线圈里穿出时,要用指甲轻轻按住布面,力度控制在‘能拉住线又不勒紧’的程度。”老师穿梭在学生之间,为大家上手示范,指导大家的制作过程。大家终于掌握诀窍,一个个独特的造型在布上呈现,大家在喜悦中纷纷举起书签给队友看。

临近傍晚,队员们的书签陆续完成。有的绣着清雅的兰草,有的绣着寓意平安的回形纹,还有的将校名缩写巧妙融入图案。子耘老师逐一看过作品,在每幅作品旁写下对应的针法点评,老师指出:“在非遗传承中,‘薪’字既呼应你们‘薪传’队名,也暗含传承之意,富有艺术特色的书签里也让非遗文化更有力量感,更具生命力。”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子耘老师看着这些略显稚嫩却充满诚意的绣品,感慨道:“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像你们今天这样,用年轻人的手和心,让老手艺有新生命。”薪传社会实践队队长表示,队员们将把这次学到的鲁绣技艺和文化故事带回校园,通过多重方式讲述本次社会实践,让更多同学了解鲁绣之美。

 
(通讯员 柳程航)
 
作者:柳程航    来源:大学生网报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赓续红色基因 护航心灵成长—赴实验中学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 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走信阳红色路,做青年先锋人”实践团赴信阳固始开展“三下乡”爱国
  • 雅韵承风铸国魂 稚心逐光共成长
  • 雅韵承风铸国魂 稚心逐光共成长
  • 2025年7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点人生”江苏徐州分团“凤鸣长淮”在江苏徐州丰县王沟镇赵庄小学的第六日教学活动如期展开。
  • 07-14
  • 大学生当“心理老师”?东乡少年的夏天被这样点亮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