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实践获真知——薪传社会实践队古琴学习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2025年7月12日,烟台理工学院薪传社会实践队走进青岛乐炁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开展以古琴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上午的古琴赏析学习、下午的制作工坊参观及手工体验,深入感受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近距离触摸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
课程伊始,薪传社会实践队指导老师高健鑫来到教室,同非遗传承人沟通交流,并与同学们进行座谈,鼓励大家要积极参与非遗传承,认真学习非遗中的知识。座谈后,高健鑫老师为本次活动挂牌,期待能通过社会实践与该公司更好进行非遗文化传承。
清晨的青岛乐炁坊古琴教室中,檀香与木质的清香交织。孙恺擎老师端坐琴前,指尖轻挑琴弦,《高山流水》片段如清泉淌过石涧,拉开了当天活动的序幕。作为孙氏古琴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青岛市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孙恺擎首先从“琴道”讲起,用通俗的语言解析古琴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古琴的泛音像天,散音如地,按音似人,天地人三才合一,这正是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她边说边拨动琴弦,让队员们直观感受三种音色的差异。
赏析环节后,教学进入实操阶段。考虑到队员们多为零基础,孙恺擎选择《沧海一声笑》作为入门曲目。“这首曲子用五声音阶,指法简单却能体现古琴的苍劲感。”她示范着“抹”“挑”等基础指法,手腕轻转间,豪迈洒脱的旋律便倾泻而出。她指导大家:“按弦要像握住一只小鸟,既要抓牢又不能捏伤,力道在方寸之间。”大家经过反复练习,当流畅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时,周围响起了自发的掌声。
相较于《沧海一声笑》的爽朗,《青花瓷》的演绎更显细腻。孙恺擎特意放慢节奏,强调滑音的处理:“‘天青色等烟雨’这句,滑音要像水墨画的晕染,不能有生硬的转折。”队员们轮流上台展示时,紧张与兴奋交织。队员们上台展示时,常常会因紧张而手指颤抖,孙恺擎老师都会轻声鼓励:“别怕,就当琴是你的老朋友,慢慢说心里话。”
午后的阳光透过工坊窗棂,在排列整齐的琴坯上投下斑驳光影。孙氏古琴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孙福万已等候在工坊门口,他身旁的工作台上,一把未上漆的仲尼琴坯泛着温润的木光。“古琴制作有‘百日为琴’的说法,光选料就有讲究。”孙福万拿起一块桐木,让队员们触摸纹理,“这是生长在阳坡的百年桐木,木质疏松却有韧性,发音才清亮。”他指着墙上悬挂的46款琴型图谱介绍,从传统的伏羲琴、仲尼琴到创新的风势琴,每一款都凝结着历代制琴人的智慧。
在斫琴工序展示区,队员们被眼前的工具吸引:牛角制成的琴拨、特制的弧形刨刀、刻度精确的音准仪。孙福万演示了“刨木定形”工序,刨刀在他手中如行云流水,木花簌簌落下,琴身弧度逐渐清晰。“我8岁就跟着父亲学刨木,起初总把琴面刨得歪歪扭扭。”他笑着回忆,“父亲说‘做琴如做人,心不正则琴不直’,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队员们尝试使用微型刨刀处理木片时,才体会到其中难度。
最让队员们惊叹的是无琴箱古琴的样品。这款摒弃传统共鸣箱的古琴,仅靠特殊的木质结构发声。孙福万拨动琴弦,清越的音色丝毫未减:“传统不意味着守旧,我们花了三年试验,才让无箱琴保持原有的韵味。”他鼓励队员们观察琴身的创新弧度,“非遗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让老手艺能适应现在的生活。”
活动尾声,古琴坊的老师带来小木板和颜料,指导队员们绘制古琴工艺品。队员们发挥创意,有的临摹传统琴纹,有的将上午学的音符融入设计。孙福万看到作品时,希望学生们可以带着这份记忆,让更多人知道古琴的美。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捧着亲手绘制的古琴工艺品合影。孙恺擎在道别时说:“今天你们不仅学了琴技,更触摸到了传承的温度。“薪传社会实践队队长表示,这次实践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的活力,未来将通过校园分享会等形式,把古琴文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通讯员 柳程航)
作者:柳程航 来源:大学生网报
三下乡推荐
- 雅韵承风铸国魂 稚心逐光共成长
- 2025年7月1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支点人生”江苏徐州分团“凤鸣长淮”在江苏徐州丰县王沟镇赵庄小学的第六日教学活动如期展开。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