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铺锦,万物欣荣。2025年7月14日,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綦水启源,蒙趣化行”志愿服务团队,于九龙社区活动室扬帆启航,为期六日的暑期成长营正式开营。开营首日,15名小学员在志愿者引导下,通过充满童趣的仪器认知课和朗朗上口的安全口诀,迈出了探索化学世界的第一步,一场融合知识启蒙与安全守护的“护苗”行动,正润物无声地铺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辅导小朋友做作业吴思逸摄
蓝隐之谜,叩响科学圣殿之门。清晨,九龙社区活动室内,十五双稚嫩的眼睛紧盯着瓶中翻涌的蓝色液体。随着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志愿者轻摇瓶身,湛蓝的溶液竟倏然褪为透明,再过一会儿,那抹蓝色又如潮汐般悄然回归瓶壁——一场名为“蓝精灵的隐身术”的亚甲基蓝氧化还原实验,拉开了“綦水启源·蒙趣化行”志愿服务团队暑期科学营的序幕。“大家猜猜,是谁让蓝色消失了?”志愿者举起瓶子,瓶中的亚甲基蓝溶液在葡萄糖与氢氧化钠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呈现出“隐身”奇观。当孩子们屏息凝神时,溶液接触空气中的氧气重新氧化,蓝色再度浮现。”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分组观察实验小样,指尖轻触瓶壁感受温度变化与化学的奇妙。在预实验中,安全第一课已悄然融入:试管需轻拿、液体不沾手。”这场预演不仅点燃了孩子们对后续实验的期待,更将“观察需谨慎、操作遵规范”的理念深植童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亚甲基蓝氧化还原实验演示吴思逸摄
幻彩花语,化学浪漫指尖绽放。实验台的蓝光尚未散尽,纸巾与试剂瓶已铺满长桌。,志愿者们化身花艺导师,带领孩子用纸巾折叠玫瑰花苞。“这是会变色的魔法花!”志愿者将酚酞试剂滴上纸花瓣,手持氢氧化钠喷雾瓶轻喷——雪白的花朵瞬间绽出粉霞般的渐变色泽。活动中,安全教育再度升级:酚酞“隐形墨水”不乱喷、氢氧化钠“魔法雾”保持安全距离。孩子们在观看化学浪漫的同时,将“试剂非玩具”的警示刻入脑海。
图为小朋友们观看浪漫幻彩花语实验场景吴思逸摄
日光拓印,蓝调奇境掌心生长。当粉玫瑰在窗台绽放,志愿者展开纯白画布:“这瓶蓝色魔法叫柠檬酸铁铵,晒太阳就会变身!”毛笔蘸取溶液在布面勾出蝴蝶轮廓,孩子们争相发问:“为什么太阳晒过会变蓝?”和刚才消失的蓝精灵是亲戚吗?”志愿者以光化学原理浅释:“阳光是钥匙,打开染料的颜色开关!”密封保存的蓝晒溶液被郑重置于暗处,为次日正式实验蓄力。预演环节中,安全规范再度强化:避光原则,佩戴手套防染色,画布干燥前禁触碰。“明天我要把蓝晒蝴蝶晒在太阳下!”小朋友的宣言引发阵阵欢笑。此刻,亚甲基蓝的奇幻消失、酚酞玫瑰的粉霞晕染、蓝晒溶液的金晖待启,三色科学奇观在孩童心间交织成虹。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蓝晒实验演示萧佳欣摄
图为小朋友们观看神奇蓝晒实验场景吴思逸摄
器识三不,筑牢探索安全基石。“看!这长长的玻璃棒,是不是像极了妈妈厨房里的‘魔法筷子’?”志愿者手持实物,笑意盈盈地发问。屏幕上,精心设计的PPT图文并茂:玻璃棒化身“加速溶解的搅拌师”,加热炉被誉为“实验室的专属暖阳”,打孔器则被趣解为“不会订书的钢铁侠”。“这个小碟子本领真大!”当PPT展示表面皿的多重身份——烧杯的“防尘帽”、试纸的“展示台”、液体的“微型蒸发场”,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生活化的比喻瞬间拉近了孩童与陌生仪器的距离,好奇的目光在屏幕与实物间流转。科学探索的航船,必以安全为舵。当PPT页面切换至醒目的“实验室安全”篇章,鲜红的“三不原则”——“不乱吃、不乱拿、不乱闻”赫然呈现,成为护航童真的核心法则。
图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化学实验仪器安全吴思逸摄
知行相济,课业启蒙并蒂花开。作业辅导环节,科学知识成为破解课业的钥匙,志愿者化身学业伙伴,按学科分组精准“破题”。面对三年级数学题“容积计算”,志愿者用烧杯盛水分层演示“1升=1000毫升”,抽象概念瞬间具象;辅导语文作文时,以“奇妙的实验室”为题,引导孩童将上午的见闻化作笔下灵动的文字。解疑答惑间,求知之路豁然开朗。
图为实践团成员辅导小朋友做作业萧佳欣摄
綦水启源,其意深远。愿以綦江之水的绵长,引科学启蒙之源流;以蒙趣化行之实践,助社区幼苗之茁壮。开营首日,从生活化比喻叩响科学心扉,到“三不口诀”筑起安全长城,再到课业辅导与科学启蒙的知行相济,无不诠释着“蒙趣启源,护苗守安”的生动实践。
蒙趣之帆已扬,启源之水正涌;护苗之责在肩,守安之基初奠;化行之路虽远,助长之效渐成。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綦水启源·蒙趣化行”团队在九龙社区的篇章,正以首日的扎实实践,开启了高校青年服务基层,科普惠民的生动篇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份融合趣味与规范、知识与成长的化学之旅,将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