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指尖非遗,匠心传承

    2025-07-15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大学生网报7月15日电 (通讯员 邢子涵)为探寻非遗文化魅力,传承千年技艺,7月11日至7月13日,在指导老师高健鑫的带领下,会计与金融学院学院薪传社会实践队前往青岛市即墨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
     7月11日,薪传社会实践队抵达樂炁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公司相关负责人的引导下,队员们初步了解了古琴、面塑、鲁绣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对此次实践活动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随后,面塑非遗传承人张世建老师为队员们带来面塑教学。张老师是青岛城阳区张氏面塑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汤”第三代传人,活动中,张老师带来多件代表作品,从民俗百态到生肖造型,件件生动传神。他现场演示了揉面、塑形的关键技法,随后在他的指导下,队员们动手体验面塑制作。指尖与面团的互动中,大家不仅掌握了基础技法,更体会到非遗技艺的深层价值:看似简单的面团,在巧手下能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载体,让传统民俗与时代精神在指尖流转,这正是非遗“小中见大”的生命力所在。

        7月12日上午,团队抵达樂炁坊古琴制作基地。在高健鑫老师和全体队员的共同见证下,顺利举行挂牌仪式,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随后,团队与孙氏古琴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青岛市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孙恺擎老师展开座谈。孙老师围绕古琴减字谱等非遗知识进行了细致讲解,从减字谱的起源、构成到识读方法,为队员们打开了古琴学习的新大门。期间,孙老师还通过提问古琴相关小知识的方式,加深队员们对于古琴的了解、认识与学习。在孙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经典曲目《沧海一声笑》的弹奏,在悠扬的琴声中感受古琴艺术的独特魅力。

        7月12日下午,团队在孙氏古琴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孙福万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古琴制作流程。参观中,队员们认真记录每一道工序的要点,从选材的纹理判断到髹漆的层数讲究,都详细询问并做好笔记。孙老师结合实物讲解时,大家不时上手触摸不同阶段的琴坯,感受木材质感与工艺变化。随后,队员们动手制作古琴模型,在打磨木坯、拼接部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三分料、七分工”的制琴理念,也更深刻理解了传统工艺中“慢工出细活”的坚守——这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体悟,为我们今后参与非遗传播积累了鲜活的实践经验。

        7月13日上午,鲁绣非遗传承人王子耘老师在樂炁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内,为队员们带来鲁绣技艺指导。王老师深耕鲁绣领域多年,对鲁绣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活动伊始,他便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鲁绣“色彩浓郁、针法厚重”的独特地方特色,通过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绣品,展现鲁绣在花卉、人物、山水等题材上的精湛表现力。队员们在一针一线的穿梭中,不仅逐渐掌握了鲁绣技法,更真切地感受到鲁绣 “千丝万缕织乾坤” 的精妙,体悟到传统刺绣背后“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坚守,每一个绣点、每一道针脚,都凝聚着鲁绣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与多位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交流中,既触摸到面塑的灵动、古琴的悠远、鲁绣的细腻,更体会到“传承”二字的重量——它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团队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肩负起非遗传播的责任,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焕发新的生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