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在湖南古丈县民中的教室里,一根根毛茸茸的扭扭棒正在学生手中幻化成眼镜、扇子与花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夏坤荣的《扭扭棒创意工坊》课上,没有公式与习题,只有彩色绒线在指尖飞舞——这场看似简单的手工课,实则是融合几何思维、文化传承与情感教育的创新实验。
小扭棒大乾坤:从玩具到教具的蜕变
夏坤荣以四阶创意阶梯重构手工课教学逻辑:
立体解码(眼镜制作):通过弯曲扭棒构建镜框对称轴,理解“三点定位”的稳定性原理;
平面转化(团扇编织):将直线扭棒旋转成120°折角,拼合为扇形辐射结构,实践面积等分思维;
文化编码(苗花手环):用红黄蓝三原色扭棒编织土家族“八勾纹”,解码民族图案的周期律动;
空间建构(圣诞树):分层叠加递增的六边形底座,直观演绎锥体体积与层高的比例关系。
“扭扭棒的柔韧特性,让它成为立体几何的完美载体,”夏坤荣说道,学生举起制作的渐变圣诞树,将数学原理变成可触摸的创造,知识便真正活了。


思维扭出新维度:当手工遇见核心素养
课堂暗藏多重能力培养密码:
几何直觉:制作眼镜时,学生自发测量瞳距确定鼻托位置,将人体工学转化为数学测量实践;
迭代思维:编织团扇遭遇结构松散问题,第三小组通过增加30°交叉支撑点提升稳定性,实践“试错-优化”闭环;
情感联结:留守儿童将手环作品寄给外地务工父母,扭棒接头处的蝴蝶结被命名为“思念结”。

乡土创生:扭出来的教育公平
夏坤荣为课程注入乡村振兴基因:
低成本高赋能:每节课材料成本不足5元,废弃扭棒100%回收改造成教具挂饰;
柔软的力量:教育回归创造本源
“我们常抱怨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却忽略了‘匮乏’恰恰激发创造力,”夏坤荣展示着学生用扭棒自制的古丈茶山微景观,“这些作品证明:当教育给予足够自由度,每一双手都能扭出无限可能。”课后调查显示,该校手工课缺勤率下降76%,而数学课空间几何题正确率提升41%。
这根价值几分钱的扭扭棒,正在湘西大山里扭动教育变革的齿轮。当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将创意主权交还学生,那些曾被标签为“薄弱”的乡村课堂,正生长出最坚韧的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