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烈日下的 “墙上传承”——湖北建院影动 “湘” 韵社会实践团用色彩点亮非遗

    2025-07-15    阅读:
    来源: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影动“湘”韵社会实践团
  七月的湘潭,热浪翻滚。在升平轩纸影博物馆,一群来自湖北建院建筑设计学院影“动”湘韵社会实践团的年轻人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三下乡"社会实践——用墙绘艺术为湘潭皮影戏这项国家级非遗注入新活力。连续的高温作业,他们不仅完成了主题墙绘,更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新路径。影动"湘"韵社会实践团成员手持滚烫的颜料盘,在近50℃的墙面温度下,将湖南皮影戏的"吹胡子瞪眼"、"变鬼脸"等经典表情一笔笔呈现。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升平、退休村长完工合影)
 
烈日下的文化坚守
  清晨五点的闹钟响起时,地面已经发烫。团队成员采用"战高温作息表":清晨绘制主体轮廓,正午转战室内整理皮影资料,傍晚继续完善细节。颜料在高温下快速凝结,他们不得不反复调配;汗水滴在墙面上,就顺势化作皮影老艺人额头的皱纹。
 
(图为团队调色过程)
  "每一笔都要对得起这门技艺。"负责主绘的小张手臂晒脱了皮,却坚持不用手套,"戴手套就感受不到笔触了"。团队成员采用"早五晚九"的工作制,在晨光中起笔,借路灯收工。为精准呈现皮影戏特有的夸张表情,他们反复观摩演出录像,甚至跟着传承人学习操纵技巧。"只有亲手摆弄过皮影,才知道'吹胡子瞪眼'时眉毛该翘多高。"团队成员举着满是颜料的调色盘说道。博物馆外墙原本斑驳的砖面,如今变成了会"演戏"的舞台——路过群众只要扫码墙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对应墙绘角色的原版皮影戏片段。
 
(图为夜间绘画)
 
从技艺到文化的深度对话
  在创作间隙,团队走访了7位周边乡亲。89岁的非遗传承人吴老手把手教他们"三根竹棍舞乾坤"的诀窍,团队成员则用数位板将传统纹样数字化保存。这种双向交流催生了独特的创作灵感:墙绘既保留皮影的镂空质感,又融入当代审美线条。更可贵的是,团队整理出《湖南皮影口述史》初稿,抢救性记录了正在消失的表演口诀。
 
从墙面到心间的传承
  墙绘完工后,一场非遗传承活动在这里悄然展开。清晨的阳光洒在墙面上,几位家长正带着孩子模仿墙绘上皮影人物的夸张表情——小男孩鼓起腮帮子学"吹胡子瞪眼",小姑娘则歪着嘴模仿"变鬼脸",欢声笑语中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团队成员敏锐捕捉到这一动人场景,立即推出"AR数字影偶"互动体验。通过手机扫描墙绘,静态的皮影人物立刻"活"了起来:这项创新吸引了周边三个村落的村民专程前来体验,连八十岁的李奶奶都忍不住掏出孙子的智能手机,跟着虚拟皮影学起了经典动作。
 
(图为团队制作的ar影偶呈现图)
 
多维度传播非遗魅力
  除实体墙绘外,团队还制作了《高温下的非遗守护》纪实短片,真实记录老艺人手上的老茧与年轻人晒红的肩膀如何共同托起传统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烈日下坐高架梯绘制)
  当最后一道金边勾勒完成,升平轩博物馆的灰白外墙变成了会"说话"的文化画卷。路过的村民发现,那些生动的皮影表情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又像在向未来招手。"墙绘会褪色,但这份文化记忆已经刻进我们心里。"团队成员看着自己皲裂的手指说道。此刻,他们用汗水浇灌的文化种子,正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
 
(图为影动 “湘” 韵社会实践团墙绘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