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在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与传承。为高度响应党的号召,山东理工大学“Mg-Li”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于7月14日下午前往中国石化山东泰山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油库,开展“石油传薪火,青春向未来”主题座谈会,切实感悟6907工程“战天斗地、惟实励新”的赤诚初心,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图为泰安石油油库合影 山东理工大学邵若冰提供
一、历史回眸:纪录片里的峥嵘岁月会议伊始,油库管理人员王尧为大家播放6907工程纪实纪录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6907工程的初代建设者们,遵循“靠山隐蔽、平战结合”的指示,多次奔波选址,跋涉20里山路,靠着三件宝:草帽、手套、小推车干出这项伟大工程——凭双手垒起储油穹顶。从过去艰苦起步,到如今争创一流,工程见证奋斗传承,激励着实践团成员续写青年人的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纪录片 山东理工大学刘崇贤提供
二、奋斗者说:王尧的十八年石油人生播放完6907工程纪实纪录片后,管理人员王尧分享了自己十八年石油生涯。其长期佩戴护腕的浅褐色印记,成为独特“勋章”。2006年7月,29岁的他到泰山石油加油站,每日从清晨6点忙至深夜11点,加油枪握得手心起泡。他带着自豪回忆:“是2007年寒冬,我在零下15度户外作业,我一天就能给别人加3万块钱的油!”2008年调往北山油库后,18公里山路每日都要靠双脚丈量,同时他还负责安保与消防工作。那份严谨与坚守,丝毫不输军人的纪律与担当。2020年转岗后勤,他认真刻苦,带徒数人,让石油人骨子里的担当与坚守,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图为王尧分享自己个人经历 山东理工大学张傲杰提供
三、成长对话:从校园到职场的进阶之路随后,中共党员、本科毕业刚满一年的青年员工刘静怡,分享自身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历程:“这份工作远比想象更艰辛——每天天不亮就得从市区坐大巴出发,一周无休,12天轮一次假。三伏天近40度高温,往返库区检查油品质量、紧盯运输泵压。”巾帼不让须眉,她从基础活干起,每日攀爬二三十米高的油罐,脚不沾地折腾一天,只为确保油品质量安全无虞。

图为刘静怡分享成长历程 山东理工大学谷士森提供
谈及校园,她认为要扎实学专业、考证书,入党要积极靠拢组织,理论和服务都得抓。她望着纪录片里忙碌的身影笑道:“真工作了才懂,校园时光很珍贵,职场更要守纪律、扛责任——防静电工服配黑鞋黑裤成天套着,美不美先放一边,安全和职责才是底。”
四、薪火相传:青年骨干的接力讲解最后,入职刚满两年的研究生郑光赢,带领众人踏入新建成的智能油库基地。工服上的汗渍早已结出盐霜——上午巡检油罐时,近40℃高温下,他依然要穿着厚厚的长衣长裤,出的汗几乎能把衣裤拧出水,下午的检测指令一来,没等汗迹干透,又套上这身“潮湿铠甲”奔赴现场。他抬手抹了把脸,笑着说:“我们这个工作就没有怕苦怕累的,苦点累点不要紧,保证油的质量才是关键。”

图为郑光赢带领众人参观智能油库基地
中控室大屏前,他指尖划过实时跳动的液位、温度数据:“虽说物联网系统能远程监控,但人工巡检半分不能少,上午下午各爬一趟油罐”他浸透汗水的工服还在往下滴水,却在智能大屏的冷光中,折射出石油人新旧传承的韧性——纵然科技重塑了工作模式,扎根一线的执着与坚守,始终在汗水中熠熠生辉。
五、青春接力:6907精神薪火长明实践团成员魏宇鑫感慨道:“从前总说‘脚踏实地’,直到看到前辈们在日行四十里,才懂这四个字要靠筋骨去践行。”这种对责任、坚韧与专业精神的具象认知,让青年跳出书本框架,在实践中完成了从“知”到“信”再到“行”的成长跨越,为综合素质的提升注入了鲜活养分。
“薪火相传光不熄,弦歌不辍志弥坚。”此次红色石化教育实践活动让“传承红色基因”有了更生动的注解。当6907工程的八大红色精神与青年学子的青春理想碰撞,“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不再是遥远的口号——它是老一辈用扁担挑起的油罐基础,是青年员工在智能时代守住的“惟实励新”的初心,更是我们“Mg-Li”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把专业所学融入国家能源需求”的思考。正如实践团记录中所写:“我们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未来的方向。”这种精神的共鸣,让红色教育从“单向传播”变为“双向奔赴”,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引领青年前行的精神坐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