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稻浪翻滚,乡风扑面。广州商学院地信智绘服务队18名青年学子以“用科技赋能乡村,以智绘服务振兴”为使命,深入贵屿镇开展为期10天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设计组、调研组、宣发组、后勤组四支分队各展所长,将专业知识化作“丈量乡土”的标尺,用脚步、数据、镜头与灶台烟火,共同书写了一幅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空间赋能绘新卷,数字技术筑基业
设计组充分发挥地理信息技术优势,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RTK精准定位等技术,对贵屿镇彭厝寮附近土地开展高精度三维实景建模与地形测绘。队员们足迹遍布村落肌理、农田阡陌及交通脉络,系统采集地形地貌、建筑分布等关键数据,构建起贵屿镇高分辨率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为科学规划筑牢数字根基。
在废弃工厂改造项目中,设计组巧妙运用CAD、SketchUp等软件,结合村民需求与地方特色,设计出集“生态维护、经济创收、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方案。休闲吧台、邻里厨房等空间的创新规划,不仅激活了闲置资源,更探索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径。
脚步丈量解民需,数据说话助决策 调研组秉持“用数据解读民生”的理念,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通过400余份有效问卷、十余人次深度访谈及实地踏勘,系统梳理贵屿镇人居环境痛点。队员们相机记录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现状,建立详实的信息数据库,最终形成《贵屿镇人居环境调研报告》,为当地优化治理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躬身入局,方知振兴之重。”调研中,青年学子们以“倾听者”身份走进村民家中,捕捉到斑驳墙垣与测绘仪碰撞的乡愁守望,更将居民对垃圾分类、公共服务的诉求转化为可视化图表,让数据成为连接政策与民意的桥梁。
光影为媒传乡音,笔触生暖聚共识 宣发组以镜头为眼、文字为笔,全程记录实践点滴。23篇推文、多篇新闻稿件、多部短视频,将乡土烟火与科技赋能的故事凝练成“贵屿日记”。从“经纬线穿过稻田”的测绘瞬间,到老农晒谷的日常烟火,宣发组用新媒体语言让乡村故事突破地域限制,触达更广受众。
在龙港中学拍摄的宣传视频中,课间少年的笑容与测绘队员的专注交织,诠释了“青春与乡土共振”的温度。这些光影记忆,不仅扩大了实践影响力,更激发了社会对乡村振兴的广泛关注。
灶台烟火筑防线,细微之处见担当 后勤组是团队最坚实的“隐形防线”。每日清晨六点,龙港中学厨房便响起炊具碰撞声——队员们清洗本地农户送来的蔬菜,熬制解暑凉茶,为清真饮食与肠胃敏感者定制餐食。“一人一需皆有回应”的细致服务,让18名队员在奔忙中始终能量满格。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灶台边的忙碌虽不显于人前,却凝聚起团队的向心力。热气腾腾的饭菜背后,是青年学子对“平凡中担当”的生动诠释。
夏耘终有获,笃行方致远
十天实践,广州商学院地信智绘服务队以设计组的“智”、调研组的“实”、宣发组的“暖”、后勤组的“稳”,交出了一份专业服务与青春担当的立体答卷。青年学子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技之犁深耕乡村振兴热土,深刻诠释了“百千万工程”中“小我融入大我”的青春誓言。
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奉献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书写更多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供稿:地信智绘服务队:李宇轩 洪 晓
图片:地信智绘服务队:马晨露 辜格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