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正值盛夏时节,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綦水启源,蒙趣化行”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九龙社区活动中心,为15名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蓝晒阳光画'科普实践活动。作为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本次活动以科学实验为核心,辅以互动游戏与作业辅导,通过“理论讲解+动手实践+拓展延伸”的创新模式,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为暑期生活注入别样活力。
活动正式开始前,志愿者们细心布置了实验场地:桌上整齐摆着塑料杯等实用器具,贴着清晰标签的玻璃瓶里分别装着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溶液。即便没有复杂的专业设备,但是这些简单的材料足够撑起一场有趣的探索,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在理论讲解环节,志愿者以“阳光如何作画”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蓝晒实验的科学原理。他们首先介绍了两种核心溶液的特性:柠檬酸铁铵作为光敏剂,在光照下会发生结构变化,而铁氰化钾则作为显色剂,与前者的氧化产物发生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蓝色化合物。为帮助小朋友们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核心概念,志愿者结合苹果切开后会慢慢变色的生活实例进行类比。同时,志愿者还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实验原理动画,将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转化为直观的画面,让抽象知识变得可感可知。讲解过程中,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与不时的点头回应,展现出对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

志愿者给小朋友讲解实验原理吴思逸摄

志愿者为小朋友进行实验演示萧佳欣摄
动手实践环节是本次活动的核心。为确保安全与有序,志愿者将15名儿童分小组进行实验,从溶液取用、比例调配到纸张涂抹,全程进行指导。孩子们按照步骤小心翼翼地进行调配溶液,在纸上涂抹创造,有的孩子特意在边缘画了小图案,期待阳光能赋予其特别的色彩,有的摆出国旗的图案,有的用贴纸摆出“星星阵”,还有的大胆尝试无规律排列,希望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将作品移至室外阳光下。当孩子们亲手揭下素材,看到纸上浮现出与素材轮廓一致的浅色图案时,兴奋的欢呼声响成一片。一名孩子举着星星作品向志愿者展示,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成就感。这一过程中,志愿者始终引导孩子们观察光照强度与反应效果的关系。这种即时引导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主动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朋友认真制作阳光画萧佳欣摄
活动间隙,团队还贴心设置了延伸服务。互动游戏区开展了“科学拼图”“实验步骤排序”等趣味项目,将实验中的知识点融入游戏规则,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所学。作业辅导区里,志愿者针对孩子们的暑期作业难题进行耐心讲解,既能帮助孩子们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习兴趣,助力孩子们全面发展。
“綦水启源,蒙趣化行”志愿服务团队表示,选择蓝晒实验作为活动主题,不仅因其操作安全、现象直观,更因为它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19世纪发明的蓝晒法,至今仍能以趣味形式走进社区,本身就是对“探索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诠释。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孩子们意识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公式定理,而是存在于阳光、纸张、溶液这些日常事物中,从而激发他们对身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小朋友们制作的的阳光画吴思逸摄
本次“蓝晒阳光画”活动既延续了“綦水启源”所蕴含的“从源头播撒知识”的理念,也践行了“蒙趣化行”倡导的“以趣味引领行动”的宗旨。未来实践团将持续以化学专业知识为支撑,以志愿服务为桥梁,为社区儿童的科学启蒙之路添砖加瓦,让更多孩子在实践中爱上科学、勇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