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寻红色足迹,忆峥嵘岁月”实践团走进滁州小岗村,探寻红手印背后的改革精神与奉献情怀。
陈列馆里,三组特殊的红手印拓片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跨越时代的奋斗故事。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在“生死契约”上按下的红手印,撕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沈浩同志扎根小岗村的岁月里,村民们又先后两次以红手印挽留他,在他因公殉职后,更以第三次红手印请求将其骨灰安葬于此,让他永远守护这片土地。
2006年底,沈浩首个三年任期届满。98颗鲜红手印出现在递交给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的挽留信上,十名村民代表专程奔赴省城恳请:“我们离不开沈书记!”这份质朴的民意,让沈浩选择继续扎根。2008年12月,第二个任期将满时,尽管心疼他长期无法陪伴家人,186颗红手印依然坚定地表达着村民对他的信任与依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沈浩仍在为小岗村的发展奔波。
三次红手印,不仅是小岗村改革发展的见证,更是一名基层干部初心与担当的注脚。从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壮举,到沈浩带领村民修路、引资、发展产业,这些红手印串联起小岗村从贫困走向振兴的轨迹,也映照出共产党人“把群众放在心上”的赤子情怀。如今,沈浩的故事仍在激励着无数基层工作者,他用生命诠释的奉献精神,如同永不褪色的红印,深深烙刻在小岗村的土地上,指引着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