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湖南古丈县民族中学的物理课堂迎来一场思维风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张煦涵以一份精心设计的《力学实践题》为载体,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融入湘西生活场景,为乡村学子架起连通科学与现实的桥梁。
生活化课堂:从扁担到水库的力学解码
张煦涵摒弃传统题海战术,创设四重实践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成年人重力(约600牛),感知人体与重力的关系;分析“啄木鸟尖嘴减小压强”与“火星车宽轮防陷”的对比案例,理解压强调控原理;结合火车匀速行驶时乘客跳落原位现象(第7题),揭示惯性定律的奥妙;更以当地水库坝体设计为引,推演液体压强随深度变化的规律。课堂中,学生手持自制杠杆模型,模拟挑柴、铡草等农事活动,在操作中领悟“力臂越长越省力”的核心原理。


思维破壁:用物理眼光重构乡土认知
当讨论“铁路钢轨为何铺设枕木”(第33题)时,学生从压强公式出发,论证分散压力对保护路基的关键作用;探究“堵住船舱破洞所需力值”(第27题)则引发浮力与液体压强的激烈思辨。张煦涵巧妙引导:“物理不在远方——你们家门前的石板路、屋檐下的蓄水桶,都是力学实验室。”

这堂力学课延续了“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学科教学乡土化”的创新基因:当邹烨用平行线搭建几何天梯、夏坤荣以扭扭棒激活空间思维之后,张煦涵正用杠杆撬动乡村科学教育的未来。正如学生在课后感言:“原来阿婆背篓的肩带宽些更省力,就是物理在说话。”在这片群山之间,科学精神正以最质朴的方式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