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浪潮里,青年接住非遗传承接力棒
为期7天的“三下乡”实践落下帷幕。巢湖学院实践团队走进凤阳县文化馆、博物馆,探访小岗村沈浩纪念馆,并与凤阳花鼓省级传承人肖庆红、凤阳民歌传承人穆星深度交流,在非遗文化与红色精神的交融中,收获三重成长启示。
在凤阳县文化馆,肖庆红讲述凤阳花鼓从“乞讨工具”到非遗艺术的蜕变历程,穆星以《王三姐赶集》的民歌声韵串联乡土记忆。他们的实践给出鲜活答案:非遗传承需扎根生活土壤,更需拥抱时代创新。肖庆红将花鼓改编为校园健身操,穆星组建村民合唱队活化传统唱腔——当文化从博物馆走入生活场景,才能真正“活”起来。
小岗村沈浩纪念馆里,“大包干”精神与沈浩书记“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事迹,与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形成精神呼应。如今的小岗村将凤阳花鼓、民歌融入文旅体验,证明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如同车之两轮:前者凝聚改革勇气,后者厚植文化根脉,共同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
面对传承人们“盼年轻血液”的期待,实践队员深感使命紧迫。作为新时代青年,创新传承路径已刻不容缓——用新媒体记录淮河大鼓的鼓板节奏,让凤画纹样走进文创设计,让非遗在Z世代的创意中焕发新生。
这场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是文明根脉,乡村振兴是时代命题。未来,青年学子将以花鼓鼓点为奋进号角,以沈浩精神为前行灯塔,做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让传统与时代在青春实践中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