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四进永和服务队队员李梓晴在广州黄埔区永和社工服务站为小朋友们开展了一节大气压力科学课堂。该课堂在满足小朋友们的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
“倒杯不洒”似魔法,“空气托水”是科学
课堂伊始,授课老师便以神奇的“倒杯不洒”魔术抓住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对于眼前“空气托水”的现象,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魔术的原理,而授课老师则借机引出本节课堂的主角——大气压力,并将其拆解,通过“大气”和“压力”两个更易理解的概念助力小朋友们认识何为大气压力。
层层追问探本源,科学原理变清晰
在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授课老师通过层层追问引导深入探究:“空气是否具有‘力气’?”,“空气为什么有‘力气’?”,“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大气压力?”。小朋友们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分享自己的猜想。随后,授课老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小朋友们讲解了“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带领小朋友们观察了“验证空气有重量”及“马德堡半球”两个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和讲解,小朋友们不仅巩固了新概念,还提高了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亲手实践知谜底,生活处处有科学
通过一系列学习,小朋友们对大气压力已经建立了初步认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们的理解,授课老师设计了第二个“魔术”。表面上看起来同样的矿泉水瓶和气球,助教老师和小朋友代表做出同样的动作,结果却截然不同!助教老师的气球很容易被吹起,而无论小朋友如何用力,他的气球都无法变大。不仅如此,助教老师还可以隔空让气球变小!课室里惊叹声此起彼伏,老师引导孩子们运用刚学的大气压力知识揭开了谜底,再次巩固了学习成果。在课堂的尾声,老师简单讲解了大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给孩子们留下了两个问题,鼓励小朋友们养成带着问题看世界的习惯。

那些被大气压力“托举”的水,被气球“诠释”的力,悄悄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四进服务队本次开展的大气压力课堂,以趣味实验和互动探究为核心,成功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有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为基层青少年科学启蒙注入青春力量。
通讯员:李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