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遗溯源,传承文脉——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解锁滁州文化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6     阅读:
  为了挖掘在地文化基因,建立高校与地方文化的连接坐标,2025年6月22日至29日,滁州学院化工学院“赴滁州市微文化实践小分队”前往滁州非遗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开展了为期8天的微文化探索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史料研读等方式,解锁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感受千年文脉的当代传承。
  实地探访,触摸非遗脉搏。团队成员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深入滁州非遗文化馆。刚进入馆内,形态各异的赏石艺术作品就吸引了众人目光,这些奇石历经岁月打磨,或灵秀通透,或古朴厚重,石面上的天然纹理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在清流针灸展区,泛黄的医案手稿、传承有序的银针器具,彰显着这项技艺的历史积淀,作为当地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清流针灸凝聚着数代医者的临床智慧;而在琅琊山初九庙会的复原场景前,民俗模型和老物件勾勒出滁州人的集体记忆。还有非遗丝巾、琅琊酥糖、猴子糖、石婆婆油茶等。团队成员在参观中,不仅看到了技艺的传承,更感受到了文化的脉动。
  实践小队于滁州市文化馆前合影  荣蕾/摄
  实践小队拍摄的非遗模型展示  谢雨欢/摄
  深入研学,追溯历史脉络。除了非遗文化馆,团队成员还前往滁州博物馆。馆内巨型石壁以浮雕再现滁州山水全貌,琅琊山的层峦叠嶂、清流河的蜿蜒曲折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石壁顶端“环滁皆山也”的石刻题字,瞬间让人想起课本里欧阳修的名篇;临展厅的滁州剪纸作品用镂空技法还原各类场景,有琅琊山醉翁亭的飞檐翘角,有清流河上的渔舟唱晚,还有庙会里孩童嬉戏的热闹场景,剪刀在纸上游走的力度,把每幅场景刻画的活灵活现;自然厅中,实践小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领悟滁州山水生态的独特魅力;历史厅中从春秋钟离国的青铜剑,到宋代欧阳修的书法拓片,从明代滁州城墙的城砖,到清代科举士子的答卷,文物们串联起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抗战历史展区的展品则将烽火岁月拉到眼前。通过参观,团队成员对滁州的自然生态、历史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实践小队于滁州博物馆前合影  温浩彦/摄
  实践小组在讲解员带领下观赏滁州山水  温浩彦/摄
  翻阅古籍,探寻文化根脉。团队成员还在滁州图书馆专注翻阅泛黄的《滁县志》。据了解,这部《滁县志》虽历经岁月洗礼,纸张已显斑驳,字迹却仍清晰可辨。团队成员逐页研读,从城池建制的兴废变迁,到历代官吏的治政实录;从山川地貌的地理记载,到“四时之景不同”的风物描摹;从岁时祭祀、婚丧嫁娶等民俗细节,到文人墨客驻足滁州留下的诗词题咏……古籍中详实的记述,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滁州的过往缓缓铺展。从古籍文字中探寻滁州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
  小队成员在滁州图书馆翻阅《滁县志》
  本次微文化探索之旅不仅让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滁州的非遗、历史和民俗文化,也感受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未来会通过多元形式助力地域文化传播,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作者:温浩彦    来源:滁州学院化工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探遗溯源,传承文脉——滁州学院学子“三下乡”解锁滁州文化密码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