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柑甜绿野”:步履丈量乡村振兴的N种可能——西南石油大学实践团绘制基于柑橘产业的乡村实践图谱

    2025-07-16    阅读:
    来源:程豪 李春兰 陈艺帆(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柑筑未来”暑期实践队积极响应“三下乡”号召,于7月5日至9日扎根四川省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开展为期5天的乡村振兴主题实践。实践队成员综合运用走访调研、深度访谈、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聚焦铁牛村在党建强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维度的创新做法,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学习思考,贡献青春智慧。
  
  党建引领强根基,解码乡村治理“铁牛模式”
  7月5日,实践队首先来到铁牛村村委会及党务服务中心,在铁牛村徐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村级组织活动阵地,详细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概况、党建工作体系及“党建+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座谈会上,徐书记结合铁牛村的发展历程,讲述了如何通过强化党组织凝聚力,带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破解发展难题的故事,“从‘散沙’到‘合力’,党建引领是铁牛村蜕变的关键。”实践队成员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深刻感受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铁牛村徐书记进行座谈访问)
  
  产业赋能促振兴,感受特色发展“新活力”
  7月6日至7日,实践队聚焦铁牛村特色产业与生态发展路径,先后走进丑美阿柑果乐园、丑美生活馆及“近零碳”实践场景。在丑美阿柑果乐园,成员们实地观察柑橘种植标准化流程,了解“农业+文旅”融合的运营模式——从鲜果采摘到深加工产品开发,再到以“丑美”为IP的乡村文创,一条产业链让小柑橘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金果子”。丑美生活馆与铁牛大讲堂则展现了乡村文化的“软实力”,这里既是村民学习技能、交流议事的场所,也是对外展示乡村美学与在地文化的窗口。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看铁牛大讲堂)
  而7月7日的“近零碳”主题调研更让团队眼前一亮。沿着铁牛村近零碳行动地图,奥北×再生仓库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垃圾清洁小屋的智能化分类管理、鱼塘尾水处理人工湿地的生态净化系统,以及种养循环幸福鸡舍的“粪污-有机肥-果园”闭环链条,无不体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铁牛村用细节诠释了‘低碳’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逻辑”。

  
  (图为实践队成员学习奥北×再生仓库)
  
  扎根群众听心声,触摸乡村振兴“温度与深度”
  深入群众才能读懂乡村。7月8日,实践队兵分多路,在铁牛水乡广场与村史馆开展调研:有的与纳凉的村民拉家常,听他们讲述“住有所居、业有所兴”的生活变化;有的与往来游客交流,了解乡村旅游带来的体验感与吸引力;还有的专访种植大户,学习规模化种植的技术经验与市场开拓心得。村史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串联起铁牛村从传统农业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迁史,让成员们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店铺老板进行沟通交流)
  7月9日,实践队走进铁牛村红色研学基地,在革命故事中感悟初心使命;探访“铁牛妈妈餐厅”,感受乡村志愿服务的温暖;与特色店铺经营者深入交流,听他们讲述如何依托乡村资源打造差异化业态,让“小店经济”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毛细血管”。从红色文化传承到便民服务创新,从个体创业到集体发展,铁牛村的多元实践让团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可能性。
  
  实践出真知,青春向未来
  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眼睛发现发展亮点,用耳朵倾听基层声音。“铁牛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发展,而是党建、产业、生态、文化、民生的协同推进。”
  此次“三下乡”让实践队成员们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不仅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增强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的责任感。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