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非遗童行·漆扇里的东方美学: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携手新业态家庭儿童共赴“漆扇”之旅

    2025-07-16    阅读:
    来源: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非遗童行·漆扇里的东方美学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携手新业态家庭儿童共赴漆扇”之旅
7月14日电通讯员 刘飞逸)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儿童尤其是新业态家庭子女对非遗漆扇文化的认知与传承,7月14日,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羽夕阳悦,微光暖人心”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进南通市崇川区凤凰社区,精心策划并成功开展了“漆韵扇香 非遗手作”主题活动。考虑到新业态家庭的孩子们日常文化体验的机会相对较少,此次活动特别为他们搭建起接触非遗漆扇文化的桥梁。通过文化科普、实践体验与创意创作,10余名儿童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传统工艺魅力,亲手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漆扇作品。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范洪旭和李耀华以“漆韵扇香 非遗手作”为主题,通过PPT演示与实物展示,将漆扇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娓娓道来。他们介绍道,漆扇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唐宋,集漆艺、雕刻、绘画于一体,不仅是纳凉工具,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珍爱之物。古代漆扇制作需历经选骨、制胎、裱糊、绘画、髹漆、打磨等12道工序,其中天然生漆的耐潮、耐腐蚀特性,让漆扇历经千年仍能保存完好。为拉近儿童与非遗漆扇的距离,两位团队成员通过展示明代剔红漆扇与现代创新漆扇的对比图,引导孩子们观察传统“八宝纹”与现代“抽象水墨”的差异,并用趣味问答普及“大漆”与“化学漆”的区别,现场互动热烈,孩子们在抢答中厘清了非遗技艺的独特价值。
 
  理论科普后,活动进入实践环节。通过现场演示“漂漆”技法:将朱红、靛蓝、金粉等天然颜料滴入清水,用竹签轻搅形成流动的纹路,再将扇面缓缓浸入水中。漆液在扇面晕染出独一无二的“山水画卷”,引得孩子们屏息凝神,惊叹声此起彼伏。随后,每位儿童领取空白扇子和工具包,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开始创作。有的孩子尝试“渐变星空”效果,用滴管层层叠加色彩;有的则以金粉勾勒“金鱼戏莲”图案,模仿传统剔红工艺。10岁的王同学举着扇子兴奋地说:“我做了把‘银河扇’,晚上要拿给爸爸妈妈看!”整个屋子里,欢声笑语与漆香交织,传统技艺在指尖焕发新生。
 
  一把漆扇,半日时光。从文化解码到匠心实践,从个体创作到集体传承,这场活动不仅让儿童特别是新业态家庭子女触摸到了非遗漆扇的温度,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这颗种子会随着时光生长,在孩子们未来的日子里悄然发芽。他们或许会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把漆扇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也或许会成为创新者,让传统漆扇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让这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