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与心理健康服务是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湖南工程学院"资助+心理"教育关爱暑期实践团赴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通过破冰活动、心理团辅、科技实验、劳动实践、民生调研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关爱与心理帮扶活动。实践团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资源匮乏现状及乡村文化传承需求,通过互动体验、科学启蒙、政策宣讲等方式,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调研发现,乡村儿童存在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科学教育资源短缺、家庭教育支持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报告提出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城乡教育资源联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建议,为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帮扶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教育关爱、心理健康、留守儿童
【前言】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而心理健康服务是乡村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保障。当前,农村地区因人口外流、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教育资源与文化活动匮乏。湖南工程学院实践团以湘乡市山枣镇为调研对象,通过多样化活动探索乡村教育帮扶的有效路径,旨在为乡村儿童提供情感支持、知识启蒙和文化浸润,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基层实践依据。
【正文】
一、实践背景
湘乡市山枣镇位于湖南省中部,以农业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留守儿童占比高。山枣中学作为镇内主要教育机构,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科学实验设备。当地学生普遍存在学业压力大、情感表达受限、科学兴趣不足等问题。
二、实践主题
“资助+心理”教育关爱,助力乡村儿童成长
三、实践地点
湖南省湘乡市山枣镇山枣中学及周边村落
四、实践过程
(1)群众反响
在湘乡市山枣镇开展教育关爱实践活动期间,我们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现状。走访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亲子沟通不足的问题,许多孩子表示“希望能有更多和父母交流的机会”。一位七年级学生告诉我们:“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每次打电话都说要好好学习,但没人教我怎么做。”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教育关爱服务的重点方向。
(2)实地考察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观察,对当地教育现状有了全面了解。学校的基础设施虽然基本完备,但教学设备普遍陈旧,特别是科学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很多实验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工具和测评材料。通过与教师交流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时发现,多数孩子由祖辈照料,亲子交流频率低且内容单一。村里虽然设有文化活动场所,但参与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课余生活单调,普遍沉迷手机娱乐。图书室藏书陈旧,借阅率低,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3)问题成因分析
1.心理健康服务缺失:专业人才匮乏是主要制约因素,乡村学校普遍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同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导致他们不愿主动寻求帮助。
2.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投入有限导致教学设备更新滞后,特别是实验器材短缺严重。地理位置偏远也增加了设备维护的难度,影响正常教学开展。
3.家庭教育薄弱:经济压力迫使父母外出务工,隔代教育存在明显代沟。监护人普遍更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心理成长和情感交流。
4.文化活力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专业指导,难以满足青少年的兴趣需求。现有文化设施利用率低,内容更新慢,对青少年吸引力不足。
(4)采访相关负责人
在得到初步结论后,实践团成员再次联系到朱校长,针对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采访。对于部分问题,校长表示在这之前已经发现,通过一系列措施,正在有所好转。此次访谈进一步验证了调研结果的真实性,也为山枣中学的改进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5)开展具体实践活动
1.心理团辅
志愿者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通过互动游戏、绘画表达、团队协作等形式,帮助乡村儿童认识情绪、表达自我、树立成长目标。
通过许多趣味游戏,如“表情模仿秀”“相似圈”“花开花落”等,迅速拉近志愿者与孩子们的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情绪管理环节,志愿者引导孩子们学习深呼吸、数数法等实用技巧,并通过“情绪漂流瓶”活动,让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内心感受,分享自己的故事。
为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树立目标,活动设计了“生命成长树”和“生命曼陀罗”等创意环节。孩子们在成长树上写下具体目标,用自然材料合作创作象征理想的图案,将抽象愿景具象化。
志愿者们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耐心引导他们参与互动,确保每位孩子都能敞开心扉。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提供了情绪表达的窗口,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团队协作,增强自信与自我认知能力。
2.励志教育
志愿者们开展励志教育活动,为乡村儿童播撒梦想的种子。活动通过榜样引领、互动体验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成长信心。
通过讲述袁隆平等时代楷模的奋斗故事,用榜样的力量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理想之火。在观看成长主题动画时,孩子们沉浸在生动的情节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坚持与勇气的真谛。
为了让梦想更加具体可感,活动设置了“写给三年后自己的一封信”环节。孩子们认真思考、郑重书写,将当下的期待和对三年后的期许倾注笔端。在随后的分享中,稚嫩却坚定的声音传递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手工制作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动手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梦想勋章”,在创意中表达个性,在协作中增进友谊。最后,承载着梦想的纸飞机在操场上空划出优美弧线,象征着纯真理想的美好启航。
整个活动注重情感共鸣和体验参与,志愿者们以温暖陪伴和专业引导,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明确目标。这场励志教育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启迪,更为乡村儿童的成长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3.劳动实践教育
志愿者们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乡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与价值。
活动聚焦包饺子这一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协作,积极参与到包饺子的各个环节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包饺子的技巧,充分发挥想象力,包出了形态各异的饺子,有的像月牙,有的似元宝,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洋溢着温馨融洽的氛围。
经过共同努力,数百个饺子整齐排列。当热腾腾的饺子出锅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4、科学实验
科普实践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湘乡市山枣镇中学开展了以“科技点燃梦想,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科普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为40余名中小学生设计了水火箭发射、电动赛车组装、茶水变色实验及手摇发电等趣味项目。通过动手操作和互动讲解,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科学原理,还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兴奋地说:“这些实验太神奇了!我以后也想成为科学家,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
5、政策宣讲
实践团以“政策助力梦想,教育成就未来”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问答的形式,向中小学生详细介绍了国家资助政策。活动采用生动的PPT和短视频,重点讲解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的最新调整,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申请流程和注意事项。在“政策知识竞答”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原来国家有这么多支持政策,我们上大学的信心更足了!”
6、文艺汇演
志愿者与山枣中学学生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节目形式多样,包括诗朗诵、舞蹈、合唱等。学生们通过精心排练,在舞台上展现了青春风采。其中,《少年中国说》的朗诵铿锵有力,舞蹈串烧活力四射,歌曲《下一个天亮》传递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山枣中学朱建君校长和学生工作部刘琤部长分别致辞,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整场演出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7.共绘创意墙绘
志愿者与同学们携手完成“悦读成长”主题墙绘。整幅作品以摊开的巨大书本为背景基底,书页上清晰题写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苍劲字迹,既点出阅读的意义,也呼应着实践出真知的成长理念。画面中,承载着书本图案的纸飞机从书页间轻盈飞出,象征着知识托举梦想启航;一枚绘有星辰纹路的火箭则冲破云层、直冲天际,寓意着以不懈奋斗的冲劲追逐远方。
绘制过程中,同学们主动提议在书本边缘添画了紧握铅笔的小手、绽放的向日葵,将“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信念藏进每一处细节。原本空白的墙面,最终化作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成长画卷:文字传递力量,纸飞机与火箭承载向往,成为激励大家在阅读中积淀、在奋斗中逐梦的鲜活风景。
8.红色教育
实践期间,实践团前往东山书院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作为毛泽东早年求学的地方,书院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通过参观旧址,团队成员从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远大理想;观看革命题材影像时,先辈们的事迹令人深受触动。这次红色之旅不仅是一次历史学习,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激励着团队成员在志愿服务中传承红色精神,践行时代使命。
六、实践效果
本次“三下乡”活动通过调研与服务的深度结合,取得了多维度、实打实的成效:
1.调研成果丰硕:团队收集了200余份有效问卷和3万余字的访谈记录,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山枣中学优化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学生成长显著:通过政策宣传和心理辅导,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心理压力得到缓解,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3.校园氛围改善:科普活动、墙绘创作等为校园注入了活力,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4.长效机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成立为校地合作搭建了平台,未来将通过线上辅导和资源共享延续帮扶效果。
七、活动总结
本次在山枣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集调研与服务于一体的有益探索。从聚焦资助认知与心理状况的分层调研,到涵盖心理团辅、励志教育、劳动实践等多维度的实践服务,活动始终围绕乡村中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
调研为后续服务提供了精准方向,让各项活动能直击学生痛点与需求;而多样化的实践服务则切实为学生带来了成长与改变,不仅提升了他们对资助政策的知晓度、缓解了心理压力,还激发了学习动力、增强了团队协作等能力,更在校园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让活动效果得以延续,从短期的实践服务延伸为长期的校地合作帮扶。整体而言,此次活动既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了实际力量,也让参与的志愿者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实现了服务他人与自我成长的双重价值,是一次富有意义且成效显著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讯员刘晨晨)

图为实践团与山枣中学校长及学生们合影。 邓佳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