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城院学子三下乡双减实践:青春宣讲入边疆 理论之光照佤山
大学生网报7月16日电(通讯员 方雨琪)2025年7月3日至9日,昆明城市学院团委组建的“团团相伴·助力‘双减’”志愿服务队,踏着盛夏的热浪深入沧源佤族自治县,在当地教体局与团县委的鼎力支持下,先后走进沧源县教师发展中心、勐角乡翁丁村委会、勐省镇勐省小学等多地,聚焦 “‘双减’政策如何惠及家庭” 展开专题宣讲,结合毛笔字、扭扭花、格子画等课后活动实例,让百余位学生家长与乡民在生动场景中感受政策实效。
“以前孩子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现在学校课后服务有 6 种活动可以选,根本顾不上玩手机啦!” 在勐角乡中心完小的宣讲现场,队员们铺开当地学校的课后服务活动表,毛笔字、扭扭花、格子画、剪纸、超轻粘土、红色桌游 6 类课程被红笔圈出,“这些都是根据咱们佤族孩子的兴趣设计的,比如剪纸课会教剪佤族图腾,超轻粘土能捏出山寨里的竹楼。”
队员举起学生的毛笔字作品照片 —— 纸上是用佤汉双语写的 “我爱家乡”,字迹虽稚嫩却工整。“写毛笔字能练耐心,扭扭花能学配色,这些本事比死记硬背更有用。” 坐在前排的佤族妈妈接过话:“我家娃上周用超轻粘土捏了个佤王宴模型,连寨子里的老人都夸像,这都是课后服务教的!”
“红色桌游不仅孩子能玩,全家都能参与。” 在勐省镇勐省小学的互动环节,队员现场演示了红色桌游的玩法:棋盘上印着佤族抗英斗争、边疆建设等本土红色故事,玩家通过答题前进,“孩子玩的时候会问‘为什么这些人要保卫山寨’,正好能教他们爱国。”
有家长分享:“以前吃完饭各忙各的,现在孩子总拉着我们玩桌游,还会讲里面的故事,家里话都多了。” 队员补充道,这类活动既替代了无效刷题,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 政策实施半年来,当地学校收集到的 “亲子互动故事” 比去年多了 3 倍,“就像火塘边的聚会,人聚得越齐,日子越有滋味。”
“‘双减’减的是负担,增的是幸福。” 在翁丁村委会的宣讲中,队员们用两组对比展现变化:政策前,家长每天要花 1 小时辅导作业,亲子矛盾频发;政策后,家长平均每周能和孩子共同参与 2 次课后活动延伸体验,比如用剪纸作品装饰家门、把超轻粘土作品送给邻居。
“以前买辅导资料每月要花 20 块,现在学校发活动材料,一分钱不用花。” 一位家长给队员看手机支付记录,“省下的钱给孩子买了毛笔和彩纸,他现在比以前爱笑多了。” 当队员用佤语说 “政策就像山间的泉水,流到家里才能解渴” 时,在场家长纷纷点头,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墙上孩子们的剪纸作品上,像一片盛开的花。
四天宣讲里,实践队用看得见的活动、听得懂的方言、摸得着的变化,让 “双减” 政策在佤山落地生根。正如一位老阿妈所说:“孩子能在玩里学本事,家里能少操心多开心,这就是最好的政策。”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