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白格村土楼寻踪,解码侨乡建筑里的家国记忆

    2025-07-16    阅读: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7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走进安溪蓬莱镇白格村,在白头格古民居群原住民、退休教师胡梓生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关于土楼建筑与侨乡文化的探秘之旅。12栋错落有致的土楼静静矗立在山间,青灰色的墙体上,岁月冲刷的痕迹与华侨闯荡的故事相互交织,成为农文旅调研中最动人的历史注脚。
胡梓生引路:土楼里藏着“三兄弟的家国梦” 
年过七旬的胡梓生站在一栋三层土楼前,指着门楣上模糊的匾额向队员们介绍。作为胡氏家族的后人,他对这些土楼的历史了如指掌,最让队员们惊叹的是土楼的“防御智慧”,胡梓生推开一扇厚重的木门,门后暗藏的横闩与卡槽设计清晰可见,过去山区多土匪,一旦有匪患,全族老少可迅速退守楼内,关上大门就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
 谈及建楼的细节,胡梓生的语气里满是自豪:“先祖特意从江西请了风水先生,在村里住了8年才定好选址。你看这12栋楼,依山势呈‘品’字形分布,既避山洪,又纳阳光,连排水系统都暗合八卦原理。
 
图为胡梓生介绍白头格古民居群,王晶供图
侨脉与文脉:从土楼到“文武双全”的家族传奇
 胡梓生带着队员们走进“泰安楼”,这里是12栋土楼中建造最晚、规格最高的一栋。正厅墙上悬挂的胡氏族谱记载着家族的荣光:胡典成的两位兄弟,26岁、27岁时先后考取举人,1881年同朝为官;而近代以来,家族中更有全国十大青年胡刚、政协委员等杰出人才。 
华侨的印记在土楼中随处可见。胡梓生说,华侨不仅寄钱回家建楼,更带回了海外的生活理念——比如楼内的“中西合璧”设计:闽南传统的燕尾脊下,暗藏着菲律宾式的通风百叶窗;木雕的纹样里,既有中式的花鸟,也有南洋的椰树图案。
更动人的是家族“反哺”的故事。除了建楼,胡氏三兄弟还在周边修桥铺路,打通了白格村与外界的通道。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白头格古民居群,吴一虹摄
 
保护与活化:土楼群的“新生”思考 
如今,这些百年土楼正面临着岁月的考验。部分楼体出现墙体剥落、木构件腐朽的情况,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楼里常住的多是老人。而如何让土楼群重获新生呢?楼内保留的华侨书信、西洋器物,是侨乡文化的珍贵实物;“文武并重”的家族家训,可与当地研学旅游结合;而土楼的防御设计、生态智慧,更是建筑学科的活教材。
这场土楼探秘,让实践队深刻体会到:侨乡的农文旅融合,不仅是看建筑、听故事,更是要从这些凝固的历史中,读懂华侨与故土之间那道跨越山海的精神纽带。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