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轻折,剪刀游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在指尖绽放。2025年7月16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教学组成员邹烨、张煦涵两位老师联袂授课,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堂韵味十足的传统剪纸课,在剪、折、刻的互动中,探寻非遗文化的魅力。
课堂伊始,邹烨老师以新疆阿斯塔那墓葬群中发现的《对马》《对猴》团花剪纸切入,拉开了剪纸历史的序幕。从西汉时期的薄片雕刻雏形,到唐代“剪纸招魂”的民俗流传,再到宋代职业化剪纸艺人的出现,直至明清时期的鼎盛发展,让学生们直观感受“一剪一戳”背后两千年的文化积淀。

张煦涵老师则聚焦剪纸的艺术特色与分类。“单色剪纸以简洁见长,彩色剪纸则通过衬色、点色等技法焕发生机。”她展示了孙立峰老师的十二生肖剪纸、寓意吉祥的喜鹊图案等作品,讲解其中对称构图、镂空技巧的妙处。
实践环节成为课堂的高潮。两位老师分工指导:邹烨老师示范五角星、六角星的折叠剪法,强调“36度角对折”“沿斜线剪裁”的关键步骤;张煦涵老师则手把手教大家剪制团花与蝴蝶,从正方形纸的四次对折,到柳叶纹、桃形孔的镂空技巧,耐心纠正学生们的运剪角度。

当学生们展开手中的作品——有的是棱角分明的五角星,有的是纹样繁复的团花,还有的是振翅欲飞的蝴蝶——成就感溢于言表。两位老师还鼓励大家发挥创意,在传统图案基础上添加现代元素,让剪纸艺术焕发新活力。

课程尾声,邹烨老师将学生们的作品拼贴成一幅“非遗传承”主题装饰画,她说道:“剪纸的魅力不仅在于成品的精美,更在于每一刀都连着文化根脉。”张煦涵老师补充道:“希望大家能把这份手艺带回家,让更多人感受传统艺术的温度。”
此次剪纸课是“数映红途”乡村振兴促进团传承非遗文化的生动实践。邹烨、张煦涵两位老师通过“历史溯源—艺术赏析—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们在指尖的创造中触摸传统文化,既掌握了剪纸技巧,更培养了文化自信,让非遗之美在课堂中静静流淌。